Wednesday, June 1, 2011

追随趋势勿逞英雄 长期持有不切实际

by 曹仁超

5月31日,周二。4月27日贝南奇公开会议后至今,美股回落2%、美汇指数上升4%、CRB商品指数回落12%。希腊股市已跌至十四年新低,十年期主权债券孳息升至16.37厘、四年期债券21.04厘、两年期24.56厘。希腊政府所发行3300亿欧罗债券目前市价每股0.55欧罗(即持有希腊政府债券者每股账面损失约1500欧罗).

去年来自欧盟及IMF的1100亿欧罗注资仍不够,如欧盟及IMF 7月份不再注资,希腊将被逼退出欧罗区。希腊只是欧猪五国其中一国,还有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等,看来欧债危机仍在扩大。欧债危机令金价每低于1500美元便有支持,因为所有社会福利国家的财政一个接一个出问题。欧罗出现十年后的今天,已令德国有太多工厂、法国太多公务员、西班牙太多别墅、希腊太多懒人及福利国家太多负债。较美国2007年情况好一点是:欧罗区CDO不多,因此不会引发类似金融海啸,只会令欧洲经济唔生唔死。


追随趋势勿逞英雄

自由市场没有适当监管好易走向“狂野”。自律已被证明不成功,受适度监管的市场才是最有效率市场,即中国人强调的中庸之道。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大则焦、火小则不熟,如何恰到好处才是学问。

去年4月至7月的跌市今年似乎在重复。去年引发跌市理由是QE结束及欧债危机,其后联储局宣布推出QE2才恢复升市。今年跌市原因是QE2快结束,同样是欧债危机,是否7月翻身则木宰羊,因为未知是否有QE3。在投资市场不要扮演先知,亦不要逞英雄,做一个谦卑的趋势追随者。

2001年“九一一”事件导致联储局重新采纳负利率政策。当面对通胀上升压力时,联储局曾重返正利率政策(2007年利率曾高至6.5厘,超过2007年CPI升幅),引发2007年10月开始的金融海啸;2008年联储局虽然急急重返负利率政策,仍阻不了美国楼价回落。

上述情况对港人而言并不新鲜。1990年受联汇制度影响,在CPI大幅上升之际,香港金管局仍宣布减息,1990年起香港进入负利率时代引致香港楼价狂升;1994年美国大幅加息令香港重返正利率,本港楼价曾回落20%,但墨西哥危机爆发美元又再减息,1995年香港重返负利率日子,楼价又再狂升。

在1997年美元再加息引发美元强势,亚洲金融危机出现,金管局为捍卫联汇制度宣布挟息政策,香港楼市泡沫因此爆破。直到2003年香港重返负利率时代,香港楼价又再止跌回升,但眼前美国问题较香港严重。

2008年起的负利率环境未能令美国楼价止跌回升,2009年3月美国只有推出QE政策才令美股急升。

展望将来,美国明年第一季才会加息,反而担心下半年美国CPI升幅减少后,支持不了美股再升,有机会出现二次探底(Double Deep).5月份开始,我老曹已一再警告各位要小心。

投资成功之道最重要有两大元素,缺一不可:一、对市场时机的把握(Market Timing);二、对投资证券的选择(Stock Picking)。如果你在2007年10月入市、2008年11月离市便神仙难救。但大升同大跌日子只占总交易日子五分一,其余五分四日子都以上落市为主,即拣股唔炒市。

买当头起赢面较大


在这段日子精于拣股者便赢面较大。守则:一、宁买当头起、莫买当头跌,只投资有动力股份,即那些动力指数在“0”以上(RSI在50以上)股份;一旦动力指数低于“0”(RSI低于40)便少沾手为佳;二、沟上唔沟落。第一注赚钱才加码,如第一注蚀本唔好再买,最好速速止蚀;三、买跑赢恒生指数的股份,不买升幅落后恒生指数股。

1990年1月我老曹相信日本开始十八年衰退期,2000年认为科网股泡沫爆破乃美国经济繁荣结束的日子;至于2007年道指创新高,只是联储局在玩财技,却主导我老曹点睇呢个世界。2009年3月我老曹相信世界经济进入“再平衡”期,到美国投资应以工业股为主、在内地投资应该是金融、房地产、消费股轮流炒。

例如2009年起的苹果,同内地的富士康(2038)股价表现便是最典型例子。苹果公司透过向全球出口苹果品牌产品,令股价升完再升;而中国因失去“三廉优势”,令富士康股价跌完再跌。麦当劳亦向中国出口以它为品牌的服务。美国在重建出口,甚至欧洲的奢侈品牌亦大量向中国出口,世界经济步入再平衡期。

此乃大趋势,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自由市场机制,引发中国经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2002年中国加入WTO令中国资源不足应付出口需求,带来十年全球性原材料涨价潮,相信原材料涨价潮在2011年见顶机会十分大。

虽然中国矿产资源十分大,但以人均资源计只及世界平均数58%(因中国人口多),形成中国矿产对外依存度大。向外收购资源成为过去十年的国策,以2007年起至今向外收购项目多达800余单,分布70多个国家,其中以铁矿占最多,占总收购金额50%,铜20%,其它是铝、锌、铅、煤炭、铀矿等。最多被收购地区是澳洲,占总收购金额45%,南美洲占16%、亚洲13%、非洲12%、欧洲及北美洲11%。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