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Property.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Property.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14

超級富豪都買唔落手


習廣思 信筆攻略   2014年9月24日

日前指出本港「大孖沙」寧要現金不買地皮,地產股負債比率降至20年低位,原來富豪們的保守取態並非本港獨有,全球億萬富豪也在囤積現金,這對大眾的投資啟示是:富豪們的錢已不是放在股市、樓市,現在普遍升了數年的股、樓,還有後續資金把價格進一步推高嗎?

由Wealth-X和瑞銀集團的一份針對億萬富豪調查顯示,全球億萬富豪們目前平均持有6億美元現金,這一現金規模相比僅僅一年之前的6000萬美元,大幅上升了9倍,相當於這些億萬富翁平均以現金形式持有19%的個人淨值。
同時,億萬富豪們的現金持有量已經大大超過了他們在房地產上的投資,報告指出,他們平均持有的房地產價值是1.6億美元,大約是現金持有量的四分之一。研究報告指出,這流動性變化顯示,很多億萬富豪正在把資金抽離市場,等待更有利的時機再進行投資。
大孖沙增持現金等機會
負責超高淨值客戶的瑞銀財富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Simon Smiles表示,囤積現金並不是億萬富豪群體中獨有的現象,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們也都在累積現金,規模相當於他們資產淨值的20%到30%。
報告認為,超富裕人士在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嚴重受創,很多家族在當時甚至要盡力出售資產以獲得現金來渡過難關。
另一方面,很多富裕家族亦錯過了2012年和2013年的金融市場大升勢,因此覺得自己錯過了投資的最好機會。
美股去年升幅達25%,2009年以來標普500指數升幅以倍數計【圖1】;然而,今年初已指出美國普遍投資者其實是在眼白白睇住美股升,本身持股量卻是相當不足。其實,富裕階層亦然,因為很多人在證券上投資不足,更廣泛的風險資產上亦持有很少,可以說是錯過了這些資產的大漲潮。現在東西已經不再便宜,情感上更難決定在現水平進行投資。
今時今日的投資世界,的確與以往有所不同,以前唔買股會轉投避險資產如公用股及黃金以作保值,但現在就連金價亦可以一跌再跌;保本資產,往年最安全的國債現在亦已出現嚴重泡沫,美國10年期國債竟然只得兩厘多息,歐洲國債更加得人驚,試問富豪們可以把資金投資到哪裏去?
資產泡沫化 經濟增速放緩
金融市場可能將出現去泡沫化,而實體經濟卻仍在低谷徘徊,昨天滙豐中國製造業PMI為50.5,略勝市場預期;然而,一份民間研究機構所預示的中國經濟現況,反映更深層次的經濟疲態。
根據總部設在紐約的研究機構中國褐皮書國際(CBB)最新發布的季度中國褐皮書,顯示中國投資有所增加的企業數量,僅佔公司總量的一半,比例不但降至紀錄低點,也創出10個季度前中國褐皮書問世以來的最大降幅。褐皮書顯示,經濟增速的放緩影響了企業的招聘和工資水平。
褐皮書顯示,料於下季度增加投資的公司數量少於3月的調查結果,而料將削減開支的公司比例則有所增加。而且,沒有一個行業的形勢與前一季度相比出現好轉,這在褐皮書國際自2002年開始此項調查以來尚屬首次。交通、礦業和零售業增長皆見放緩,服務業增速減幅尤大。
褐皮書又指出,當季申請銀行貸款的公司數量出現下降,向企業發放貸款金額有所增加的銀行數量也減少,進一步證實了企業方面有關信貸緊縮的說法。隨着投資放緩對信貸需求產生影響,影子銀行的平均貸款利率水平下降到銀行貸款利率水平以下,這也是褐皮書問世以來全國範圍內首次出現這種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平均非銀行機構貸款利率較按季下降了208個基點至6.3厘;同期,銀行貸款平均利率上升了51個基點至6.8厘。
中國經歷了多年的過度投資,是時候稍事休息;然而,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此形勢下如何為中國經濟7.5%增長目標「保底」?
「滬港通」開通前,市場情緒偏向樂觀;不過,有大行警告利好消息或已反映甚至被透支。
「滬港通」開閘或現反高潮
瑞銀中國證券研究副主管、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李指出,「滬港通」於10月或11月開通前,A股或面臨獲利回吐壓力;而H股目前則已透支「滬港通」這一利好題材,至年底前對H股持謹慎觀望態度。
瑞銀證券H股策略分析師陸文傑日前亦說,近期H股持續上升反映出投資者對「滬港通」期望過高,H股上升空間已經變得有限,一旦「滬港通」開閘後南下資金少於預期,或會引發H股出現調整,預計今年恒生國企指數的高位僅11200點左右,現水平計上升空間只得最多600點【圖2】。
阿里巴巴甫上市,科網股即現反高潮,下一個反高潮,或會是「滬港通」。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4121&cat_id=7&title_id=715399

Sunday, May 8, 2011

Global House Prices

Hong Kong phew-whee

Our quarterly index reveals the world’s most overvalued homes

IN CROWDED Hong Kong, property is so expensive that even the estate agents are squeezed for space. The number of licensed agents reached 31,306 at the end of last year, an increase of 40% since March 2009. The qualifying exam is so popular that fees are going up. Golden Hill Properties in Wanchai makes do with a storefront but no store. Its agents perch on stools outside, reading from computer screens encased behind glass and typing on keyboards unlocked from a drawer.

But whatever those 31,000 agents say, Hong Kong homes are not a good deal, according to our latest global house-price index (see chart). In theory, the price of a home should reflect the value of the services it provides. People who choose to rent their homes buy those services on a monthly basis. Home prices should therefore reflect the rents that tenants pay. Our index calculates the ratio of prices to rents in 20 economies. In Hong Kong, that ratio is now almost 54% above its long-run average—and it is still rising.


Prices in China are not that high relative to rents: our index suggests that homes are overvalued by less than 13%. But this is based on the government’s 70-cities index, which showed prices rising by only 6.4% in the year to December. That figure seemed implausibly low to many of China’s stretched homebuyers,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ppears to share their scepticism. Last month it said it would stop publishing the national figures, releasing only the local results instead. These show plenty of variation between cities: prices rose by 6.8% in Beijing in January, for instance, but by 1.5% in Shanghai.People in Hong Kong often blame buyers from mainland China for pushing up prices. Ironically, mainlanders often blame buyers from Hong Kong for their own property frenzy. At a recent conferenc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students complained that their parents had scrimped and saved to send them to university in the city, but now upon graduation they could barely afford to live there.

Hong Kong’s price rises are the steepest in our index but it is not the most overvalued housing market. That honour remains with Australia, which is overvalued by about 56%. In third place is France, where the ratio of prices to rents is about 48% above average. That may be one reason why over 40% of residents choose to rent. Tenants are well protected under French law from capricious landlords. Owners, on the other hand, must contend with volatile prices, partly because housing supply is so unresponsive to demand. A 10% increase in prices prompts only a 3.6% increase in supply, according to the OECD, compared with a 20% increase in America.


Indeed, only in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Switzerland is the property market more overvalued than it was before 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 began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2007. In every other market the ratio of prices to rents has fallen over that period. In America, prices may have overshot a little. Using the Case-Shiller index of prices, the market looks undervalued by almost 8%.In Australia the market is at least inching closer to fair value. Home prices in Australia’s eight state capitals rose by only 1.2% in the year to January, according to the RP Data-Rismark index. Compared with the month before, prices fell by 1.6%. (The index shows the latest quarterly data.)

In both Japan and Germany the housing market is drifting even further below fair value: homes were already cheap and are growing cheaper. In Germany the ratio of prices to rents has tended to fall since the early 1980s, a trend interrupted, and then briefly, only by unification.

In Japan owning has been getting cheaper relative to renting since 1990, when the country’s infamous property bubble burst with devastating effect. The market is now undervalued by more than a third, our index suggests. Even estate agents seem to be losing heart. According to the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Improvement Organisation, their numbers have fallen for the past four fiscal years.

Tuesday, May 3, 2011

2011年楼价见顶机会已超过60%

四月 24th, 2011 曹仁超

今年以来,投资环境复杂:人民币强势依旧,汇率不断刷新纪录,升值步伐有望持续加快;房地产行业虽然调控声声,但一直被质疑调控终将变空调;上证综指围绕3000点反复震荡,是否能整固盘升向上仍不能肯定;内地货币政策继续运行在紧缩的轨道上,日本发生大地震,中东、北非局势持续不稳,黄金在419日站上1500美元/盎司大关。投资者面对这一系列不明朗因素,应该如何理清思绪,做出更合理的投资决策呢?为此,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有香港股神之称的曹仁超,请其为投资者解惑。

高通胀压力下 人民币升值速度将加快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中美两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端?

曹仁超:美国为了本身经济的理由不断将美元汇价贬值,反之人民币由于出口能力强却有升值压力,上述已是不争事实。但人民币升值太快对中国经济转型不利,因此应该有秩序地升值,例如每年上升3%5%,极限是7%,让中国经济慢慢适应。这种情况有如1971年至1999年的西德马克,总共花了30年时间才完成升值,然后变成欧元。今天德国经济仍然十分强劲。反观日本在1985年至1994年因日元升值太急带来长达20年的经济衰退。中国的人民币从2007年起计,相信要花20年时间才能完成升值过程,上述升值速度对中国经济最有利,反之一下子升得太急,会破坏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一旦重演日本模式经济便会很麻烦。

证券时报记者:对于今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您有何预测?

曹仁超:今年在高通胀压力下,人民币升值速度可快一点,例如全年升值5%7%

证券时报记者:此前在香港科大听您的讲座,您说以前反对联系汇率,但现在变成支持联系汇率制度,为什么您的态度会有转变?

曹仁超:联系汇率198311月在港实施,是当年出现港元信心危机下的临时措施,其后变成长期措施。当年本人反对的理由是,由于香港有中国因素,令香港GDP仍处于高增长期,而美国经济进入成熟期,GDP进入低增长期。一个处于年青时代的经济实体怎可同一个处于中年时代的经济实体挂钩?联系汇率带来1983年至1997年香港的高通胀期及楼价狂升期,然后再带来1997年至2003年香港的通缩期及楼价狂泻期。

2003年起,本人改为支持联系汇率,理由是香港经济也进入了成熟期。这与美国相似,联汇制度反而有助于香港经济复苏速度加快,例如内地人来港购物、置业、内地公司来港上市。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一切皆因时代改变而改变。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采纳凯恩斯理论是对的,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却引发美国恶性通胀,1980年起美国便改为采用佛利民理论。这与到2007年,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全球性金融海啸,令大政府主义又再抬头的道理一样,证明一切制度都会因应时代改变而改变,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香港可放弃联系汇率?

曹仁超:在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完成后,香港联汇制度将无疾而终。因为届时港元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一如今天的澳门元地位一样,只是一个城市内的货币。换而言之,就让香港联汇制度随人民币国际化而慢慢终结吧,不用为它定下时间表。

黄金投资价值已不大 未来走势由消息面左右

证券时报记者:黄金价格上涨历经利比亚战争、原油期货价格破百、日本大地震、标准普尔将美国政府债务前景降至负面,最终在419日站上1500美元/盎司大关。分析人士表示,国际局势不稳、欧债危机持续以及白银价格攀升,都加剧了黄金价格的上涨压力。不过,从您的讲座和博客内容来看,您并不看好黄金后市,不知这些大事件是否改变您对今、明两年黄金走势的看法?

曹仁超:2000年至2010年是个人看好黄金的时期。金价由252美元一盎司上升到1300美元以上,个人认为已物有所值。任何商品短期价格的升降都极受消息影响,例如美国的QE2、中东的局势、日本大地震等皆可令金价出现超买,不然他日如何回落?个人意见是,金价一旦高于1300美元一盎司便是炒消息。消息时好时坏,因此当金价超过1300美元之后个人便不再评论。但我要强调,不是看淡短期金价而是不再评论未来金价的去向,金价将由当时的消息决定升降。

证券时报记者:在科大的讲座中,您谈了黄金、白银及铜在走势上的联动关系,非常有意思,希望您能结合近期这三者的走势,再给我们的读者讲讲。

曹仁超:黄金牛市到后期往往是白银升幅更大,例如1979年,反之铜价却跟不上。上述情况今年再出现,加上2011年首季有46%黄金是被投资者吸纳而非珠宝商,即投资需求取代实质需求。另外,期金合约成交额大增而黄金ETF需求却回落,代表炒家正在取代投资者。能够说的话仍是那句:金价一旦超过1300美元,投资价值已不多,余下只是炒卖价值。

货币紧缩政策下 今年楼市见顶几率达60%

证券时报记者:您曾在博客中讲“2010年初不少内地投资者问:他们错过了20094月投资一线城市住宅楼机会,应怎么办?个人回应是:投资二线城市住宅楼宇,而您的另一篇博文在谈到2011年看淡行业时,指出看淡建材股,因为相信内地楼价今年内见顶,并建议除自住物业外,不再投资第二间物业。这是不是意味着,您已经全面看空内地房地产市场,包括二线城市的住宅?

曹仁超:在2009年,个人是内地一线城市住宅楼的大好友(即看多者)、2010年是二线城市住宅的大好友,相信内地楼价在2011年内见顶机会十分大。因为政府已逐步抽紧银根,即第一个看淡楼价的讯号已出现。如果第二个讯号出现,即利率高于CPI的升幅,楼价便进入回落期。短期内中国CPI仍会上升,例如见到6%的升幅。今年第三季之后,内地CPI的升幅将回落,估计明年内地CPI升幅应少于4%。反之,全球性利率却在上升,因此不排除明年人民币存款利率见4厘,即出现利率高于CPI升幅的情况在2012年再出现。而楼价可能走在上述情况出现之前,即2011年楼价见顶机会已超过60%

持续收紧银根 将致A股反复上下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近期A股在3000点左右的争持?

曹仁超:国际因素方面,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将在今年6月底完成,加上内地抽紧银根、日股大跌等,都使A股在3000点左右的争持继续。我认为后市走势是:A股好也好不了,淡也淡不了,上落市仍是大方向,即牛皮盘档行情。

证券时报记者:此前您预测A股牛市从200811月就已经开始了,一个牛市通常可以维持3年、5年甚至7年,目前A股仍处于牛市二期中(第一期是2006年和2007年的大牛市行情),您认为内地今年来持续加息和调升存款准备金率,将会给股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曹仁超:内地人行持续加息及调升存款准备金率,是令A股在3000点左右进入上落市的理由。在上述形势有所改变之前,A股上落市的大方向恐怕不是短期内会改变的事。

证券时报记者:不过,您又建议买入收租股,因租金仍看升,即是您仍然看好房地产租赁市场?

曹仁超:目前收租股的股价是假设未来内地楼价回落30%,但个人看不到内地楼价可回落30%的理由,因此建议在2011年内抛售房地产、吸纳收租股。上述应该是挺好的投资意见。

曹仁超看好及看淡行业

2011年仍可看好行业:1. 出售奢侈品而非出售大众消费品的行业,因为新兴工业国的中产阶层正在迅速扩张,他们需要奢侈品去突出自己;2. 健康产品及医疗产品,因十二五规划支持上述行业发展,而且战后出生婴儿自2011年起踏入65岁的退休年龄;3. 买入收租股,因租金仍看升;4. 买入那些能节省劳工成本之股份,因内地工资进入大幅上升期;5. 煤炭股,因油价已升穿100美元。

2011年看淡行业/资产:1. 建材股,相信内地楼价今年内见顶;2. 除自住物业外,不再投资第二间物业;3. 出售大众消费产品股;4. 出售中小型银行股,投资欧美大型银行股;5. 出售垃圾债券、美国州政府或市政府债券,集中投资国库券;6. 选择性出售原材料股(例如那些硬原材料股,只投资农产品股)7. 出售普通科技股。

Wednesday, April 27, 2011

家婆无谓挑剔媳妇(201004)

四月 2nd, 2010 by 曹仁超

4月1日,周四。复活节假期将至,除了假期版外,‘投资者笔记’将会在假期后下周三刊登,请各位读者留意。

许多基础分析投资者对近期各国央行滥发货币存有戒心,担心恶性通胀重临。这种心理,我老曹十分理解,但我老曹认为,这次刺激政策只会带来资产价格上 升(例 如商品、黄金、石油以至楼价),但不会引发恶性通胀,亦不会出现类似日式通缩,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将本国货币大幅升值200%(1985至94年日圆除外)。或者可以说,我们已重新进入滞胀期,类似1966至71年美国。短期而言,市场对主权债券违约的忧虑下降,私人银行将取代中央银行成为债券大买家。 中国政府为冷却GDP高速增长(10%或以上),进一步抽紧银根难免,令A股短期仍难大升,但目前已在蓄势中,各位可利用这段日子吸纳更多国企、红筹及内房股。我们正进入低通胀、低GDP增长的时代,只有个别股份能有出色表现,其余皆进入牛皮市。‘发达容易,揾食艰难’日子重临也!

楼价极受政策影响

Follow the market, and keep a close eye on your stocks。上述投资法正取代价值投资法。葛拉罕的著作Security Analysis在1934年出版,至今已卖出超过一百万册。另一本较浅显的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在1949年出版,而毕非德在1950年毕业,那段日子大部分美股仍十分便宜。不过,踏入2000年,过去十年内有五年平均P/E超过四十倍,在如此高P/E环境下再用价值投资法,成绩难以理想(过去十年道指并没有多少升幅)。2010年起美国在如此高负债下,前景令人担心。1960年代 美国每增加1美元新贷款,可令GDP增加1美元;但到2009年,每增加1美元新贷款,对GDP已无甚影响。美国到了负债饱和点(debt saturation),即美国政府已不能透过增加负债去刺激GDP增长,情况同1990年起的日本相似。过去一百年,美国楼价大部分日子升幅只是略高于通胀,只有1996至2006年楼价才狂升,然后泡沫爆破。

如参考德国例子,楼价上升并非必然。从1977年至今,德国房价平均只上升60%,同期人均收入上升三倍,即德国房价平均每年只上涨1%。2006及07 年我老曹出售在英国的住房投资,曾经打算投资德国柏林,2006年起便收集及研究该国资料:一、德国每年有二十五万套新公寓完工,是拥有最详尽建屋规划的国家之一。二、德国实行‘先存后贷’合同储蓄计划,即买楼者先存入楼价50%才获贷款,固定利率年期平均十一年半,即如你决定买楼,可以先行存款,直到存款相当于楼价50%便可买楼;存款是固定利率,贷款亦是固定利率,没有变化。三、只有42%家庭拥有自住物业,其余58%租楼(年轻人77%租楼),由于供应充足,楼价平均每年只升1%,置业只作为自住,不能博资产升值。四、可以‘自建房’及‘合作建房’,即一批人加起来向政府买地自行兴建,完成后‘分 楼’,又或一幢大厦业主合作将它重建然后‘分楼’。地产商所订楼价如超出‘合理房价20%’便构成违法行为,可告上法庭,不但罚款,而且负刑事责任。五、物业交易政府抽1%到1.5%不动产税、3.5%交易税;如有利润抽15%盈利税,租金收入抽25%利得税,房屋管理、维修费用由业主负责。

德国的楼市情况,证明楼价极受政策影响,而非其他因素。政府完全有能力阻止楼价上升(甚至推冧楼价,例如1997年特区政府的八万五房屋政策);反之,政府却没有能力阻止楼价回落(例如日本)。反观股票市场,永远充满机会。http://www.caorenchao.com/373.html

美楼按息率势上调

2006年美国住房高潮至今,楼价已回落约30%。2007年下半年政府透过大幅减息制造虚假需求,去年3月更透过资金泛滥去支持楼价。虽然如此, 仍有五 百万间房屋被接管,而且有25%业主资不抵债,未来三至五年将再有五百万间房屋被接管。上述情况大大影响经济复苏速度,因为没有楼价支持的经济复苏并不长久。最近三个月,美国新屋及二手楼的销情又再慢下来,担心去年美国楼价回升的需求主要来自政府提供8000美元税务优惠,一旦停止,楼市回复死气沉沉。至于联储局购入按揭证券至今年3月底结束,估计4月1日后,楼按利率将上调。

政府鼓励市民置业是否良策?这在国际间已引起争论。过去日本政府一直鼓励置业,1990年超过70%日本家庭拥有自住物业,但过去二十年日本楼价下跌 70%,令日本人消费下降、企业投资减少。1997年8月香港小业主人数超过一百万,当楼价自1997年8月急跌至2003年7月,这一百万小业主亦怯于消费,令香港经济出现不景气。直至2003年7月中央政府批准内地人来港自由行消费,而且2003年9月特区政府推出‘孙九招’,用勾地表代替定期拍卖土 地,加上美股自2002年10月起上升、美元利率下降到只有1厘等因素加起来,本港楼价才止跌回升,至今升幅130%左右(豪宅升幅更达200%)。

负利率时代重临中国

在1914年前的英国金本位时代,英国年通胀率介乎负数到6%。1971年8月美国脱离金本位后,美国最高通胀率曾达14%,2008至09年则一度出现负数。经济学家认为,最佳的年通胀率是2%到4%。过去贝南奇曾订下目标通胀率2%,认为通胀率一旦低于2%对经济不利,一旦高于4%又担心通胀失控。

人行决定中国CPI升幅接近3%才加息。内地2月份CPI较去年同期上升2.7%,是十八个月内首次CPI升幅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即负利率时代重临中国!情况有点类似2007年。内地2月份CPI升幅,其实有季节因素在内。受天气影响,中国通胀高潮估计在今年6、7月出现。换言之,人民币加息最大可能性在年中出现。

回顾1971年起美元同黄金脱钩后,七十年代危机是因为恶性通胀,引致1981年美元利率曾狂升至22厘;其后所有危机都同资产膨胀有关,而非同通货膨胀 (CPI大幅上升)有关。回看日本八十年代至今经济盛衰的成因:一、过分依赖出口市场去消化本身的过剩生产力;二、出口赚回来的钱变成储蓄而产生大量资 金,产生货币升值预期,吸引外资流入,推动本国资产价格上升而产生泡沫;三、泡沫爆破令人民消费下降,企业投资减少而引发衰退。

金管局新任总裁陈德霖在去年12月举办之‘香港经济峰会2010’中指出,近代社会最大风险不再是通胀,而是资产膨胀,例如1997年、2000 年、 2007年危机的产生,都同资产膨胀有关。1985年至1990年日本的情况告诉大家──货币升值与加息并不能阻止资产膨胀出现,抽紧银根则有点用,例如去年8月人行已开始抽紧银根,去年11月开始本港金管局亦从市场抽走资金,而美国今年4月1日开始加入。



任何事物都有循环周期,CPI亦不例外。1994年起日本是OECD中最先进入CPI稳定或回落期的国家,但2010年日本物价反较1994年那年低。 2008年起,美国同欧洲亦进入CPI稳定期,战后长达六十多年的西方国家CPI大升期结束,理由是大量银行倒闭,债券出现无法履行合约,例如通用汽车、 房利美、房贷美及不少大企业皆无法清还负债,令过千亿计美元资产突然消失。去年美国家庭负债较08年下跌1.7%,是1945年以来首次。去年第四季美国人储蓄率4%,估计将进一步上升。美国是否步入通缩期?

美国领导全球地位动摇

过去一百年是美国领导整个工业化国家的时代,最先是创新科技,1966年起是排山倒海的信贷扩张、美元泛滥全球,直到2007年次按危机爆发。 2009年 再一次美元泛滥,但这一次只能刺激全球股市上升。看来,美国领导全球工业国的地位已出现动摇,过去英、美两国消耗全球70%储蓄的时代亦开始结束。

如果你在1950年前后出生,恭喜你成为战后最受惠一代(尤其在香港生活,既没有战乱,亦没有天灾)。如果你在1970年前后出生,叫做‘X’一 代,你有 愉快童年及接受高深教育的机会,但到社会做事却灾难处处,包括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科网股泡沫爆破、2007年次按危机。如果你在1990年前后出生,则面对香港人口老化问题及1950年前后出生一代步入退休期,愈来愈多港人超过六十五岁,香港高薪职位愈来愈少(2010年全港只有九万个年薪100万元或以上的职位),90年前后出生的你恐怕将成为‘迷失世代’。而1950年前后出生者,则正在研究退休后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

沃尔玛前主席Sam Walton的成功,是找出如何将美国消费者由市区引向郊区;到今天,美国人已习惯到近郊的沃尔玛大包小包购物。1980年(当时沃尔玛已上市十年)如你投资1万美元在沃尔玛,三十年后今天市值高达350万美元,平均每年上升22%,理由是Sam Walton看到美国人消费习惯改变。同样情况,在1980年如你投资1万美元在Nike,今天市值100万美元。还有星巴克、FedEx、UPS、 eBay、Google……。

找出中国的明日之‘升’

连美国如此成熟的经济,发达机会仍然如此多,年轻的香港人怎么认为香港未来没有机会?只要找出一种新的处事方法,你便可能发展出中国的沃尔玛;找出 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你可能发展出中国的星巴克;又或者带来新的事业,例如中国的联邦快递、UPS、eBay、Google。顾客永远是皇帝,最重要是如何能更好地服务他们。例如Apple推出手机,令该股股价五年内上升435%。如你2002年7月投资Marvel,该公司日后竟能将漫画变成大电影,包括 Spiderman、X-Men、Iron Man,而投资5万美元在其身上,日后被迪士尼收购,将可收回81.4万美元,上升十五点三倍!今天的投资策略便是买入这类高增长股,然后睇住它日渐长大(万一事与愿违,便止蚀离场)!而不是买‘过气明星股’。投资是买未来,不是买过去。名气愈大的股份,愈没有投资价值。

据2009年美国统计数字,拥有财富超过10亿美元或以上的家庭,去年财产总值升54%;至于财富少于100万美元的家庭,去年财产总值只升5.8%。因拥有10亿美元或以上者主力投资股票,而财产不足100万美元者主力仍在自住物业,但去年美国住宅楼价续跌。资本主义制度虽令GDP增长率较社会主义快, 但最大受惠者一定是富人而非普通人。发达容易、揾食艰难。如果1986年3月13日微软上市时(当时每股21美元)买入一千股(21000美元),经过六次拆细,今天已拥有1400万美元财富,升值七百四十六倍;如在思科上市时投资10000美元,今天值992万美元;如在2004年5月投资Priceline.com,至今升值802%;如在2003年3月投资Quality Systems,至今升值1185%;2002年6月投资Marvel,至今升值1388%,还有Apple、eBay、腾讯、比亚迪……。

由1967年出社会做事开始,过去四十多年我老曹错过的发达机会较掌握到的更多。例如金价由35美元升至850美元、楼价由67元一呎升到12000元一 呎、恒生指数由100点(因1970年1月才有恒指)升上32000点;1999年油价由10美元一桶升上147美元……东莞地皮由1995年的3万元人民币一亩,升到今天300万元人民币一亩!在正确时刻正确地点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place, in the right time!),便可发达!2007年10月亦有人透过抛空美国金融股,到2008年底在一年内赚进几十亿美元。换言之,任何时刻都有发达机会。今时今日一个大学生欲找一份月入12000元的工却十分困难,今天如此,十年前亦如此。四十多年前我老曹刚离开学校时,作为一位英文中学毕业生,欲找一份300元月薪的工,一样十分困难。

三十岁前属示威抗议主力

1970至99年,在六十七个国家中发生80%公民与政府冲击中,有60%示威人口都是三十岁或以下。上述数字证明不是‘80后’有问题,而是 ‘30岁前’有问题,即三十岁或以下的年轻人,无论在过去或现在、在什么国家,都是对社会现状不满的主力。‘50前后’一代在七十年代那时,何尝不是走上街头要求 ‘中文合法化、反贪污捉葛柏、支持元州仔渔民上岸、反对政府发展沙田新市镇……。’七十年代示威抗议的年轻一代,今天已成为香港建制派的中坚分子,反过来指摘‘80后’?!这情况有如‘婆媳问题’,做家婆的经常对儿子的老婆挑挑剔剔,做媳妇的亦对家婆看不顺眼;直到媳妇自己做了家婆后,又会对自己儿子的老婆同样挑剔。七十年代我们是青年,曾对社会现状不满而示威抗议。今天我们成为建制派的一分子,面对青年人对今天社会现状不满而示威,为何不同情他们,反而指摘他们?今天我们都做了别人的家婆,为何挑剔自己的媳妇?难道我们忘记了自己做人媳妇甚艰难的日子?

全球只有2%人口懂得如何建立财富,其余98%人口皆不擅理财,形成整个社会气氛对有钱人存有敌意。例如富人被政府抽最多的税,却成为政客经常攻击 的目标,连平民亦憎人富贵;经济下沉时,损失最大的亦是富人,但社会反认为富人应负担更多更多。财富招人妒,因此财不可露眼。千万不可夸富,保持低调乃最佳策略。财富累积慢如蜗牛,失去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