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hina.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hina. Show all posts

Friday, April 15, 2016

为何换美元不如买黄金

2016-04-13 15:43:51 李迅雷

 昨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降至6.46,也就是说,年初人民币换美元的人目前都亏了。今年开盘第一天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5032,最高至6.5646。当时绝大部分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都很强烈,争论的焦点是选择一步到位还是分步贬值。随着美元指数的不断走低,再次印证了金融市场的一条定律,即大部分人的判断都是错的。

美国经济强不意味着美元还会升值

1美国加息的概率降低

在全球经济步入萎靡不振的时代,美国经济还算不错,2015年年末,美国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加息,这也反映了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及就业状况的乐观判断。但是,在美国加息之后,日本降息至负利率,欧盟则在负利率的基础上再次降息。在全球发达经济体大都比较疲弱的情况下,美国经济的复苏也不会强劲。因此,大家对于美国加息的预期进一步减弱。

全球经济都是彼此关联的,且关联度越来越大,因此,一国要做到一枝独秀越来越难了。更何况各国间的货币政策也需要相互协调,如果一国加息而其他国家都采取减息举措,这势必会影响到加息国的出口竞争力,进而对该国的经济复苏带来拖累,这就是所谓的孤掌难鸣。

去年年末大部分人预测美国在2016年或会有四次加息,1月末,大家对加息次数的预期进一步减低至两次甚至一次。这主要还是基于对全球经济的不乐观。2015年全球经济的增长也是低于预期,2016年恐怕也会如此。

2美元指数正处于历史高位

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绝大部分中国人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升降判断,都是以美元为标准。而且,那么多年来,我国的汇率政策确实也是盯住美元的。人民币自05年汇改以来,维持了对美元连续9年的升值,至20141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接近1:6。但美元指数是从20146月开始走强,从80上升至20153月份的100,之后一直在高位盘整。


因此,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不能只依据经济基本面,还要看美元的历史走势。不少著名投行的分析师在欧元减息时,纷纷预测欧元会对美元贬值,结果却是相反。这也再度印证了预测是一门艺术,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得出判断往往是错的。因为美元指数的过去走势,是否已经反映了对美联储未来的加息预期,这似乎很难说清楚。但日元和欧元的减息,至少能够降低美元加息的预期,从而让美元指数走弱。

经济学家们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对一个事件发生的事后解释上,可以体现其知识的渊博与逻辑的严谨。但太多的案例可以说明,他们在预测方面无任何优势可言。
有时技术分析会显得更有效,因为交易价格和交易量的变化,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所有信息。既然美元指数已经持续一年在高位盘整,那么,回落或是大概率事件。
 美元指数已经持续了一年盘整

3大宗商品价格反弹不利于美元走强

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不少人认为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步。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太小了。当全球还在处在产能过剩的困境中,从哪里来的需求可以让周期崛起呢?2011年之前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全球大宗商品走强的主要因素。如今,这个因素没有了。谁能再度拉动需求呢?印度的经济体量还是太小了。难以担当重任。因此,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只能看成是对长期超跌的均值回归,或者是对货币超发的滞后反应。

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估计也能持续一段时间,毕竟下跌的时间很长了。这对于资源国的货币升值是有利的,这些国家的货币也属于超贬了,相应地,资源国货币的升值不利于美元指数的走强。

预计今后人民币仍会盯住美元
美元指数的回落对于缓解国内外汇流出的压力是十分有利的。如3月末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8.14,较2月末贬值1.50%;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为99.0897.61,分别较2月末贬值1.96%0.63%

既然今后人民币盯住美元,那么,用人民币换美元防贬值的逻辑就很难成立了。过去中国大妈买黄金错了,现在换美元又是错了,还不如换欧元或日元呢。当然,这都是短期交易策略,从长期看,哪国的货币会走强,我猜不准,不过,人民币走弱似乎可能性更大些。所以,货币游戏不太好玩,配点实物资产还是更靠谱些,比如黄金。

若美元指数上行,还能看好黄金吗

“因为货币超发,所以要配置黄金”,这个道理谁都懂,而且,上一轮黄金十年大牛市,炒得就是这个逻辑,但黄金价格最终还是见顶回落,从2011年的1920美元/盎司,最低跌至去年年末1040美元/盎司,跌幅接近一半。最近黄金价格回升到了1250美元左右,但与最高点相比,仍属于离底部不远的区域。因此,从技术分析的层面看,上升的空间还是不小。
黄金价格目前仍处于低位

从过去的基本面看,货币超发将引发黄金价格上涨的逻辑也还是成立的,即全球各国的货币政策多以宽松为主,美国更是持续推出QE2QE3,中国的M2增速依然领先全球,从2011年的85万亿,增加到2015年的139万亿,4年增长了63.5%。因此,全球货币超发是黄金价格应该上涨的大逻辑,而中国货币超发更惊人,是黄金价格在中国上涨的小逻辑。


不过,现实的问题是,黄金已经上涨了20%,美元指数也从100点跌至了93点,这是否已经包含了大家对未来的预期?黄金还能涨多高,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美元指数还能跌多少。假如人民币还是盯住美元,那么,一旦美元指数上涨,那么,黄金价格是否就要开跌了?

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1)美元指数如果大幅上行,则人民币不会紧盯美元,故国内黄金价格也会反映在汇率变化上。2)人民币盯住美元是相对的,即以不导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大幅波动为前提,人民币采取渐进式的贬值方式,应该是可行之策,央行也有此能力。3)若在美元指数大涨的情况下,央行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它势必会加强资本管制,则贬值预期却会强化,这同样有利于国内黄金价格的上涨。

黄金的金融属性会趋于弱化

黄金交易之所以那么活跃,是因为它具有金融属性,黄金曾经是货币,美国也曾经建立过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长时间的“银本位货币体系”,到了1800年左右,中国的GDP占全球20%,白银存量大约要占到全球的一半((Barrett,Ward.1990)。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目前仍将银子作为货币,则全球白银的价格或要疯涨几十倍了。同样道理,黄金也早已不是货币了,对黄金的需求,从长期看,也是不断弱化的,最终可能只剩下消费需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货币最终也有可能消失。

因此,我只是看好今后一段时期的黄金价格,并不是超长期看好黄金价格,也不认为黄金上升的空间非常大。记得2011年黄金价格最癫狂的时候,不少人预测黄金价格可以涨到5000美元,因为从货币超发的程度或可以来解释。但这一轮黄金价格的涨幅,如果能创新高就不错了。

这个世界的财富种类不只是黄金一种,只有能预知其他人今后更会去追逐的财富品种是哪些,才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14

中國會否爆發企業債務危機?

2014年9月10日     雷鼎鳴
去三十多年,我們幾乎每年都聽到一些預測,說中國經濟正面臨危機,快將崩潰云云。他們說的前半部其實並沒有錯,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的確要克服一個又一個危機,久遠的例子是七十年代末2000萬下鄉知青回城但找不到工作,八十年代末要闖價格關;近年的例子卻多與金融有關,三年前有資金鏈斷裂問題(見拙作《內地資金鏈會否斷裂?》,刊2011年10月10日《信報》),一兩年前地方債務問題又甚囂塵上,今年則有所謂企業債務危機,使投資者及評級機構都頗為擔心。

不過,中國經濟至今都並沒有崩潰過,且每年都以高速增長,危機似乎都能被發展化解掉。但過去的成功從來不能保證將來成功會繼續,現在的企業債問題,是否構成危機?其問題的成因若何?如何解救?對香港有何意義?
所謂企業債務危機是指中國的一些非金融企業借貸過甚,利率又高企,借貸槓桿很高,一旦經濟前景逆轉,企業的資產價值下跌,隨時變成資不抵債要破產,就算未有如此嚴重,企業是否能如期還債或支付利息有時也大有疑問。
企業債項 增速頗急
中國企業的欠債有多少?直接的官方數據似乎並不存在,各金融機構都是靠估算。這些估算不盡相同,但差別也不算很大,我便姑且以蘇格蘭皇家銀行的估計去說明問題。用此銀行的估算是因為其較為詳盡,而且財經名人好友袁玉波(後來改名為袁鯤濤)曾在中國主理其業務多年,我對他建立的團隊有信心。據其發表的統計,2013年底中國的家庭債務等於GDP的34%,政府債務等於GDP的57%,企業債務卻高達GDP的119%,全部債務總和是GDP的210%。我翻查過人民銀行提供的統計,發現存款性公司今年6月對非金融機構共擁有64.28萬億元債權,另公司信用類債券有10.61萬億元,反映企業債起碼共有74.86萬億元,大約也是等於今年GDP的120%,此等債務,尚未包括境外借貸等其他途徑。
從上可知,中國的家庭及政府債都不算太大,但企業債卻有GDP的1.2倍,殊不簡單,它是推高全國總債務的主要力量。在2008年,全部債項佔GDP只有148%,去年卻已增至210%了,增速頗急。對企業債高企的關注在今年3月突然加劇,2011年有所叫超日的公司發了10億元的企業債,今年3月7日是付息期,但在3月4日超日卻宣布因資金不足,無法如期付息,這稱為「11超日債」的違約是中國債市的第一次違約,立時在金融市場引起波動,使人擔心尚有大量其他企業的債務有可能違約。此種新出現的風險,又會推高借貸利率,使企業融資更困難。
上述的債項都是天文數字,如此下去,可能會步日本的後塵。債務及利率都高企,對企業自會造成壓力,將來也許不時會有更多的債務違約出現,但我們是否可把企業債視作危機呢?我看尚未嚴重至此,但將來卻很難說。
判斷債務高企對金融體制會造成多大傷害,我們須知道新增資金的供應是否充裕。若不停有新增資金進入市場,利率的升勢總會受到抑制。中國儲蓄率達GDP的50%,是世上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有些產油國比中國更高),這意味每年有等於GDP一半的資金可進入市場。
中國總欠債率等於GDP的210%,也就是說,總債務等於每年新增儲蓄的4.2倍。日本光是政府欠債也達到GDP的2.4倍左右,但她的境內總儲蓄率去年只是GDP的22.1%。換言之,光是政府欠債便等於新增儲蓄的10.9倍,其債市的脆弱性遠比中國嚴重!至於其他地方,情況隨時更加不堪,美國的境內總儲蓄率是13.5%,歐盟是19.2%,而且她們都欠債纍纍,中國的情況與她們相比,其實尚算安全。我相信就算中國債市出事,中國能拿得出去應付的彈藥還是比較充裕,不易有大危機。
不過,企業債若繼續急升,本來不是危機的也終會變成危機,我們要防患於未然,要先明白企債上升的原因。我相信有三個原因是主要的:
原因一:
第一是自2007年底開始股市泡沫爆破,上證指數從6000多點下降至不足2000點,自那時到今天,中國經濟雖然表現優秀,這幾年間新增資本(減去折舊)已超過80萬億元,但人民對股市失去信心,其總值從38萬億元下挫至25萬億元,反映股票市場已失去其大部分的融資功能。股市靠不住,企業如何融資?主要途徑是靠借貸。但如此一來,企業的負債率便會偏高。若不想負債率高,便要想辦法重拾人民對股市的信心。
原因二:
第二是2008年11月中央使用4萬億元救市,造成不少後遺症。中央當時害怕金融海嘯會衝擊中國的經濟,所以通過多印鈔票低息向主要是國企的企業提供信貸。但因借貸成本被人為地壓低,有些本來不該上馬的項目也被啟動,造成過度借貸。這些項目在低息環境下也許仍能賺錢,但銀根收緊信貸緊縮後,它們的弱點便顯露出來,隨時資不抵債。它們再融資以維持營運時,因為風險增加了,借貸成本也會上升。更有甚者,若金融機構分辨不出哪家企業可靠,哪家風險較高,惟有一視同仁,每家都要收取高息,那麼低風險本該可享受低息的企業也會被殃及池魚。
原因三:
第三是金融業的借貸審批及債券的監管效果不彰。在申請信貸時,企業往往沒有提供足夠的資料,就算有,款項一旦批了下來,企業以後表現是好是壞也無人理會。上述的超日債違約事件中,公司發債時隱瞞了近期的虧損狀況,但債券也是照發如儀。哪家公司有高風險,哪家沒有,若搞不清楚,整個借貸市場都會被拖累。
上述的問題可如何解決,才可避免企債進一步上升,質量惡化?首先是政府少作干預,不要像2008年那次人為地壓低息口,致使不少資金被錯誤地借給低效率的企業。第二是前幾年國進民退,現在應反其道而行。國企效率低下,佔用的資金卻多,更好的辦法是資金用在高回報的企業,尤其是民企之上。第三是企業要增加自己的金融透明度,方便銀行監管。
香港的金融業能否幫助中國避免企債危機呢?應該有可能。事實上,近年不少企業已跑到香港融資,因為這裏的利率較低。這除了香港有國際資金外,也較能把好客戶從壞客戶中分辨出來,對好的收取低息,壞的收取高息作風險補貼。
其實危中便有機。若中國將來有爆發企債危機的風險,這正意味減低或化解這種風險是能創造價值的。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想方設法幫助內地企業融資也是提高香港地位的方法。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4109&cat_id=6&title_id=711931

Monday, September 8, 2014

中國應向國際賣出風險

習廣思 信筆攻略2014年9月8日

眾所周知,置業者的投資格言是3L(location,location, location);炒股的格言同是3L,不過是liquidity, liquidity, liquidity(流動性)。歐洲央行上周終於加入歐美日,推出輕量版QE,最終目標是增加1萬億歐羅,把資產由現2萬億歐羅增至3萬億歐羅【圖1】。大家會問這跟投資中國股票何關?

今天內地最大經濟風險是銀行體系,這早已反映在內銀的估值上。眼下環球資金泛濫,歐債短期公債負利率情況(指一手市場)紛紛出現,環球資金被迫四出尋「息」,以國際金融中介之發達,資金無國界,這正是中國賣出風險減磅的好時機。
用OPM(other people money)發展,總好過自家銀行孭到膊頭側晒,所以,有報道說工行(01398)計劃來港發優先股,實屬明智。
國際金融中介發達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最叻就是推銷金融產品,中環大把能人異士,賣風險至醒。內銀可以好多嘢做喎,發優先股是一途,把賬簿上的貸款打包拿來香港賣,便可盤活資本再放新貸,只要夠膽想夠膽做,不會像一些大淡友常掛在口邊:中國銀行體系必爆煲之論。
現時是最美好的時候,國際資金的風險胃納高,金融產品易銷,近數月什麼烏克蘭危機、伊拉克戰事、加沙衝突、美國加息陰霾、歐洲經濟下滑等事件,都沒有觸發大型金融調整,資金不斷在找尋出路。然而,這扇窗何時會關上,沒有人知曉,要賣風險,實在應要趁早。近月人民幣見底回升,會有利人民幣債發行,其他外幣債也因人仔升值而翻生,人仔不斷升,債仔還外幣的能力會增加。
那麼,中國增加外債會否步一些新興國家後塵,因外債過高遇上危機,本幣貶值觸發金融危機呢?這點老習又並不很擔心。根據渣打銀行引用的國際結算銀行(BIS)的數據顯示,於2013年底時,中國的外債佔GDP比重只是10%,屬正常的10%至14%的下限;相比之下,本土債務佔GDP比重高達215%。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最大貿易國,是有空間及需要把部分本土的金融風險賣出予國際,作為一個紓壓的活門。
中國的金融風險若降下來,今日H股的估值自然是超值,看官不妨留意這個風險外移的趨勢有多快。金融市場要留意更多的是變數,在待變中尋找機會,已知的事物已反映在股價中,未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情才有可博之道。
女人最怕嫁錯郎,男人最怕入錯行,股民最怕揀錯股。揀股要先睇行業,優先選一些能跑贏經濟增長的行業,以此標準,航空業理應不俗,今年先後有馬航兩班機失蹤及懷疑被擊落;加上西非伊波拉疫情,以及伊拉克與烏克蘭的地緣政治事件,但首7個月全球航空業的客運及貨運量分別增長了5.9%及5.6%,唔使講跑贏了環球經濟增長。但唔好誤會,老習唔係推介買航空股,生意大唔代表利潤豐。根據國際運輸協會(IATA)委託顧問公司麥肯錫對全球航空業的盈利表現統計,得出的結論是航空業資本回報率(ROIC)低、回報波動大。由1965至2007年間,航空公司的平均資本回報率,在29個行業中敬陪末座,回報最佳的行業如醫藥、軟件及科技服務等的中位數ROIC均達20%,航空公司則只有約5%,回報率長期低於加權平均資金成本【圖2】。換言之,投資者損失了機會成本,若把同一筆資金放在相同風險的行業,會獲得較佳回報。
以2012年的航空公司營收數據計算,航空公司每客收入為228美元;但扣除成本後,每名乘客的稅後利潤只是2.56美元,微薄的利潤率令航空業難以抵銷不斷變化的環境,如油價飆升、經濟起伏、勞工開支上漲、同業競爭、廉航加入搶食等,造成盈利波動,增添行業風險。
IATA這份研究揭開自已肚皮,無非係想找尋出路,改善行業的商業模式,警醒各國政府若增加業內競爭會帶來的後果。
該研究估計,至2030年,全球將需要4萬億至5萬億美元,更換舊機及添置新運力以應付需求,特別是來自亞太地區的強勁客貨運需求。但這樣低的行業回報率,又怎能吸引投資者拿出真金白銀參與呢?
航空子行業更賺錢
從投資角度而言,航空產業鏈也非一無是處,一些子行業如票務分銷、貨運代理、地勤服務等也有不俗的ROIC,由12%至20%不等,遠勝航空公司的4%,這也反映在股價表現上。從【圖3】可見自2008年以來,從事電子旅遊分銷服務的中國民航信息(00696),其股價表現便遠勝南方航空(01055)。
其實,機場也是一門回報不俗的生意,全球機場的ROIC只得6%,在各子行業中只勝過航空公司,箇中原因是美國的機場拉低了回報率,因為一部分當地機場是由政府作為社會基建投資,不重回報。機場的優勢在於其壟斷地位,特別是樞紐機場,客量放緩時可加起降費彌補,航空公司的議價能力弱。

中、美、欧对比,制造业兴则经济兴


郎咸平  2014-09-02 08:01:18

2008年年底金融海啸爆发之后,美国、欧洲和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最后,美国复苏了,以德法为主的欧盟也复苏了,只有中国深陷萧条当中。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就是为了解决2008年爆发金融海啸所带来的一切危机,解决过去五年来政策错误所导致的经济困局。所以就目前的经济乱局而言,“乱”字就是源于2008年的金融海啸,源于对金融海啸的处理不当。在我的书《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有更多阐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

我们先看看中、美、欧是怎么处理2008年金融海啸的。

2008年年底金融海啸爆发之后,2009年3月份美国经济跌至谷底,陷入前所未有的大萧条当中。为了拉动经济,新任总统奥巴马推出了两项经济政策。

第一个就是2010年奥巴马推出的《制造业促进法案》,也叫作《制造业再生法案》。奥巴马希望通过促进制造业拉动美国经济。这项政策一经推出,令全世界尤其是中国感到大惑不解:制造业不是已经丧失了竞争优势吗,你怎么还拉动制造业呢?你们完全错了,美国一直都是制造业强国、大国,控制着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因为制造业是经济的灵魂。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某行业每投入一块钱,就能够在其他行业创造一定回报,其中第一名就是制造行业。也就是说,在美国每投入一块钱在制造业,就可以在其他产业创造1.48倍的产值,是最高的。第二名是农业,在农业每投入一块钱就可以在其他行业创造1.25倍的产值,而房地产、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则全部都在1以下。其中,房地产为0.97,足足比制造业少了近一半;零售、批发等行业,则比制造业足足少了近70%。所以,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全世界,制造业都是最重要的,制造业不好的国家就根本谈不上复苏。

第二个就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目的就是压低利率,压到多低呢,大概接近0~0.25%。压低利率也就意味着降低了融资成本,从而可以鼓励企业多借钱。

最终,美国通过《制造业促进法案》和旨在压低利率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美国经济从2012年开始领先全世界回暖。2013年12月美国股市相比2007年股市最高点已经上涨了14.9%,就2013年为例美国股市也上涨了21%。而中国呢?与2007年股市最高点相比是当时的35%而已,足足下跌了65%,2013年更是负增长8%。通过这个对比可以发现,美国所采取的政策显然是成功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欧洲。大家应该都还记得,2008年金融海啸刺激的结果导致2010年爆发了欧债危机。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欧盟也在2013年开始回暖了。为什么?当然也是因为制造业复苏。

以德国为例。德国一直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德国80%的高中毕业生都到技术学校学技术,而且德国330多万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是全球无可替代的,这些都是德国作为制造业王国的基础。面对金融海啸,德国依然是继续大力发展制造业,这和美国的《制造业促进法案》异曲同工。同时,德国虽然没有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是从2000年到2011年的12年间,德国工人的薪水增长率为负增长,从-0.5%到-1%。也就是说,德国政府希望这些制造业工厂不要裁员,情愿给工人更低的薪水维持他们的工作,继续发展制造业,最后证明这样做是成功的。这和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一样的,劳动成本负增长同样也是一个利好。所以德国第一靠着和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一样的政策拉动了制造业,第二靠着和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样的措施使得劳动成本负增长,最终德国经济也回暖了。

法国的制造业虽然不如德国,但是相比其他欧盟国家要好得多,法国经济也跟着回暖了。

投入1块钱在制造业就可以在其他产业创造1.48倍的产值,这种贡献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美国2012年复苏了,以德国、法国为首的欧盟2013年也复苏了。为什么?因为政策正确,第一鼓励制造业,第二降低成本。美国是降低融资成本,德国是降低人工成本,这是殊途同归,结果都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http://langxianpingblog.blog.163.com/blog/static/822127262014828118276

Monday, November 21, 2011

贸易盈余伤己伤人

  谢国忠

  本文来源于财新《新世纪》 2011年第34期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29日 
  
  建立在贸易失衡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宛如庞氏骗局。如果一个国家无法在国外明智投资,那么它首先就不应该赚取贸易盈余
 
  要使全球经济运行正常,一个不知道如何对贸易盈余进行明智投资的国家就不该有贸易盈余;一个不知道如何处理利润的企业就不该有高额利润;一个不知道如何理财的人就不该存钱。除非能够明智投资,否则赚钱的能力对世界就是一种伤害。

  由于通胀、资产通缩或违约,资金囤积者在这个十年将会遭受困难。这是过去20年资金积累的必然终点。

  庞氏骗局

  德国人抱怨希腊人是骗子,窜改账本来借钱。中国抱怨美国欠债成瘾。但是,孤掌难鸣。若非有人响应,希腊人和美国人是无法维持这些坏习惯的。

  人类为了以后的安全或是不时之需而攒钱。但从整体来看,钱还是要花的。如果每个人都想攒钱,那么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了。通过假设工作的人攒钱,退休的人花费积蓄,经济学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率让这两者达到了很好的平衡。这种模式正常运行的条件是人是理性经济人,管理其经济的制度都是相同的。然而假设与现实大相径庭。一些人攒钱的欲望要比其他人强烈得多。这种人通常会集中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这些钱必须从这些民族或国家流动到其他民族或国家。否则,全球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然而,如果资金从前者到后者的流动效率低下,也就是说后者没有建立赚钱的能力,那么危机就不可避免。因为人总是本性难移,所以危机总是在所难免。

  从2000年到2010年,德国积累了1.64万亿欧元的贸易盈余,中国为1.35万亿美元,日本为5120亿美元。79%的德国贸易盈余直接来自其他欧盟国家。由于中国对德国有贸易赤字,而对其他大多数欧盟国家都有贸易盈余,因此,所有德国贸易盈余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其他欧盟国家。现在情况仍然如此。

  德国累积的盈余跟其他欧盟国家主权债务规模差不多。对于问题重重的欧盟各国,其来自国外的资金基本上都是德国的累积盈余。

  欧元的发行在欧元区创立了一个新的货币环境。资本市场假设成员国经济体不会违背1997年《稳定与增长条约》。市场在条约签订之前便做出如此假设,并使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些国家的利率降低到德国的水平。由于存在其货币贬值的预期,这些国家的利率原先都很高。进入欧元区以后,这种风险似乎已经消失了,因此降低利率是合理的。

  尽管《稳定和增长条约》限制了财政赤字额,这些国家的私有部门还是可以继续以高利率借钱。高利率使得借钱给它们的人就像消费者看到了大减价一样。当欧元区经济低迷之际,几乎所有人都会违背赤字限制。借贷热潮所引发的高需求,导致从德国进口商品。德国则通过银行体系将盈余转移到借钱的国家。

  这是一场庞氏骗局。只要德国相信其他国家最终会还钱,骗局就可以维持。而一旦市场信任感消失,骗局就无法再继续。如果没有欧元,这些国家不可能会借到这么多钱,德国也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贸易盈余。

  德国最好的出路就是由欧洲央行发行货币将损失货币化。这样至少会将损失蔓延给欧元区的所有人。如果德国拒绝这么做,那么欠款所造成的大部分损失都将由德国承担。德国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会挽救欧元,他们也希望欧元能像德国马克一样坚挺,债务人最终也会还钱,但是最终,德国可能还是会选择牺牲欧元。

  到目前为止,德国一直是最大的贸易盈余国。中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的贸易盈余也相当可观。德国的贸易盈余主要通过循环回到其他欧盟成员国,而中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的贸易盈余却进入美国的国债市场,因为其货币与美元挂钩,而不是欧元。这些国家贸易盈余主要来自美国,所以其贸易盈余要投回美国,以支持本国的汇率政策。

  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对美国国债市场来说是有利的。市场不会像以前那样向欧元区国家提供贷款。这些资金转移到了国债市场。尽管美国的财政赤字比所有遭受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要高,国债收益率却有所下降。因此,上述这些国家似乎比德国拥有更多财富。但是,这些国家和美国的动态关系,恰如德国和其他饱受债务危机所累的欧元区经济体的关系。建立在贸易失衡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宛如庞氏骗局。德国现在的命运可能是中国未来的写照。

  盈余困境

  如果一个国家无法在国外明智投资,那么它首先就不应该赚取贸易盈余,否则就会伤及自己和其他国家。首先,很可能在国内产生泡沫,因为贸易盈余对货币供应会造成影响。其次,这会让人们获得傻钱,造成其他国家的泡沫。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贸易顺差较大的国家做出过明智的投资。

  如果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那么储蓄率高的国家最后会拥有另一个国家。但事实上,一个主权国家不可能由另一个主权国所拥有。主权国家总是可以通过将外企国有化和拖欠外债来解决问题。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永远赚取较大贸易盈余,那么它并不聪明。所有为获取贸易盈余付出的努力最后都会化为乌有。

  对外投资要取得很好的收益,前提是其所投资的国家经济增长,并且不介意与外国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是这两种条件很少同时满足。这也是长期贸易失衡会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

  如果中国要维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中国的投资必须要推动美国经济增长。但是投资于国债不会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政府支出效率没有那么高。中国应该进入美国股票市场,以获得更多机会,维持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股市资金可以为公司所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

  否则,美国经济萧条不可避免地导致美联储印钞量越来越大。尽管美国政府可以还清债务,投资者却只会获得贬值严重的美元。

  货币不会停滞,需要流通。一群人或一个国家积攒下很多资金时,这些资金将通过再循环转移到愿意消费这些钱的人手中。积累的资金就成了白纸一张,只不过证明了前者是股东或者债权人。长期贸易盈余会导致失败的投资,通过泡沫来创造需求。

  因此,如果有谁想储存资金,前提是其必须是非常优秀的投资者。比如,巴菲特就有资格囤积大量的资金,因为其投资富有成果,通过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远超过其投资回报。同理,如果一个国家一直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贸易盈余,那就必须扪心自问,是否能像巴菲特一样优秀。

  患在不均

  世界经济正经历二次探底。金融市场一片恐慌,造成2011年8月的市值减少了10万亿美元。许多权威人士必将提出许多方法,恢复世界经济。但这些办法肯定不会奏效,因其都在刺激需求的临时增加。世界经济的问题在于有钱人不想花钱,想花钱的人却没有钱,比如,贸易顺差国和贸易逆差国,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现金充足的公司和无业工人。

  世界上有很多钱,低利率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资金分配过于不均,世界经济因此而无法正常运行。增加货币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在大部分经济体中,企业现金充足,但失业率也是居高不下。如果企业对未来预期悲观,不愿投资,其预期就将自我实现,因为高失业率会让经济持续衰弱。全球化加剧了收入不均。仅凭刺激政策是无法解决的。

  陷入困境的全球经济终将通过摧毁账面财富并重新分配给大众的方式来实现再平衡。这些方式主要包括违约、资产亏损、通货膨胀或税收。全球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经历相似的挑战。各国都采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再平衡。德国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美国则经历了资产亏损和债务违约。

  当前债务危机的后果是通胀和在未来几年内出现负利率,同时资产价格将会保持不变或下降。随着时间流逝,通胀会缓解债务人的压力。在某个时间点上,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钱来消费。我不知道这个过程会持续多久,可能需要十年。


Tuesday, November 1, 2011

抛黄金和房产做股票是中短线策略

牛刀  2011.10.30

资本市场的乱象,将有可能持续到2013年政府换届后。目前,政府出手救市似乎不太可能,投资人必须自己救自己。

理性地看,股市有起有落,因为股市是中国唯一一个有真正意义的资本市场,金市、楼市、期货等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其制度设计和法制环境还有待完善。无论炒金或者炒楼,最后都会血本无归。越疯狂,亏得越狠。资本市场对投资人来说面临的都是套牢,只不过是股票被套牢,随时都可以斩仓出局,以便寻求新的机会,而黄金和房产被套牢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套牢者将终其一生再难捕捉新的机会。所以,抛黄金和房产做股票是近期短线策略。

关于金市和楼市,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前面已经讲了大的趋势。现在我来重点讲讲股市。

按照现代金融理论,中国城乡居民,面对金融有四大决策:一是消费决策和储蓄决策;其次是投资决策;再次是融资决策;最后才是风险管理决策。以上四点,是齐家原则。无以齐家,何能决策天下?而把握了这四点的主次,才能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安宁。

消费是定量的,是每月必须支出的。作为储蓄,是部分收入供未来使用的结果。储蓄量不可太大,但也不可太小。这笔钱应该按家庭收入等比例增加。而融资决策和风险管理决策,则要视各个家庭不同状态而定,尤其在房贷上一定要严格房价收入比来考量,不可强求,更不可借钱交首付。
在这里我着重谈谈投资决策,供读者们参考。

一、先看看人民币升值对投资方式的影响

关于人民币升值,很多传播机构和媒体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这里只谈三点:一是密切关注人民币升值见顶。不是预感,而是种种迹象表明,人民币正在构筑顶部。低点是中国股市的机会,而汇率的顶部,正是股市投资的开始。但是,这个顶部不能在2011年完成,可能会延至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与中国房价泡沫破灭处在一条平行线。

升值,是美元流向人民币;而贬值是人民币流向美元。在目前顶部特征出现,美元已经开始回流,只是规模不大。未来的跨国公司,在此时机,不管以美元定价的产品销售好坏,极大的可能会推高库存,以便出逃时留下大量存货冲抵中国银行的人民币贷款。因为现在人民币还处在升值通道上,在这里,我先谈谈人民币处在升值通道上的投资方法。

个人理财

人民币升值对个人理财来说,直接影响到居家金融行为。首先,直接影响到部分产品消费行为。人民币更值钱了,引出的结论是境外物品价格会更便宜,进口的汽车、高档服装、化妆品等会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一旦价格传导到位,很多人会将先前处于等待消费状态的预期消费行为变为现实。在金融理论上,城乡居民消费的偏好是给定的,而这种给定的消费只存在国内的消费上。人民币升值,在国外的消费,却不能给定。也就是说大量的人民币去外国消费了,对本国内需是个沉重的打击。升值越多,国内经济受到的打击就越大。

中国普通老百姓,消费商品多以国产产品为主,人民币升值对百姓的影响将是间接的,负面大于正面。毕竟购买奔驰和宝马的人太少,出国旅游、留学、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不会增加多少。

受到的影响最大的是储蓄行为,因为大家会把人民币取出来汇成美元去国外消费。为适度抵消这一变化,人行上调了银行美元、港币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将一年期美元、港币存款利率上限均提高0.5个百分点,调整后利率上限分别为 1.625%和1.5%。调整后的利率水平与人民币一年定期利率3.5%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要等人民币升值到顶后,再考虑购买美元。

QDII构成直接利空。

从理财市场来看,人民币升值对QDII构成直接利空。理财分析师表示,如果人民币升值了,由于有汇兑损失,那或多或少会侵占QDII的投资收益。对于投资海外股市的QDII来看,如果预测国外股市表现大于汇兑损失部分,那么,投资者可以继续保留QDII;反之则是赎回为佳。对于投资海外债券市场的 QDII,如果预期的收益水平与人民币稳健收益型理财产品相差不大,或不及人民币稳健收益型理财产品,在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则更应该及早换成人民币稳健收益型理财产品。
在中国股市上,只要人民币处在升值通道,有色金属行业就是最具潜力行业。中国有色金属基本实现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弱,有色金属就有上涨空间;美元走强,有色金属价格就要回调,此时股价也将回调。所谓美元走强,是指美元指数运行到80点上方,而现在美元还在80点下方运行,在人民币升值通道上,有色金属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

其次是航空业。中国航空公司扩张迅速,得益于外汇储备充裕,从财报上看,各大航空公司资本性支出非常大,固定成本很高,普遍负债率很高。这些负债,大多是美元,在南方航空、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和海南航空的财报中,美元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例基本上都在60%以上。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债务成本;而且,购买航油也更加便宜。所以,人民币升值,航空公司将明显受益。

第三是中国的造纸业:有关机构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直接给造纸行业产生的利润高达3%,年华升值4%,可带来利润增长10%以上,很多造纸业上市公司本来要被ST的,但是,这两年一个一个全部减亏为盈了。主要原因是,中国造纸行业原材料的35%来自国外,是典型的原材料在外产品市场在内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可直接节约成本,并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材料成本。

二、再来看看通胀这条主线的投资空间还有多大?

CPI处在5%以上时,通胀题材的投资价值就会存在。不过,对我们来说,首先要避开的是前期炒作过度的股票,在股市最低点时建仓。

我们在前面分析过中国CPI的构成和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方面,与市场真实情况的差距,根据中国A股具体情况,我来谈谈如何针对CPI数据变化,做好A股的投资,也许能给广大读者一点启发。
严格来说,CPI在中国只是食品价格指数,不能反映整个消费者价格指数。所以,依据CPI来做股票,只能以此关注食品类上市公司。

首先来看猪肉类上市公司。新五丰、福成五丰、顺鑫农业等和其他牧业类股票,在CPI5%以上的的涨幅中,投资价值会彰显出来。酿酒类股票,在每一轮牛市中都有所表现,在CPI突破5%时,价格上涨的动力极为强劲,越是政府干预约谈的品种,就表明涨幅越大,在股市上的题材就越多。味精、醋等调味品上市公司也是受益最多的股票。

这些股票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CPI涨幅下降到3%以下时,价格将会停止上涨;CPI涨幅降至1%以下时,价格将会下调;此时投资这些股票风险就会很大,因为上市公司业绩将会受到影响。
中国以上针对CPI数据投资方法,在股市上百试不爽,其规律比较容易掌握,因而适合上班族进行中线投资,只要每月关注CPI数据就可放心投资。其买点和卖点掌握的也在此道,不费很多力气。
对日化用品有兴趣的朋友可关注PPI数据进行投资。

PPI是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一般和CPI一起发布。工业品出厂价格在上涨,表明工业用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此时只要超过7%,对这类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开始凸显。对市场感受来说,这个价格是一个先行指标,一般传导到市场上需要3个月时间。因此,投资这类股票需要掌控时机,一般在6%数据发布后的一个月开始投资较为合适,此时建仓,一般在三周后可有比较好的收益,因为此时股价开始上涨,一直涨到数据下调到5%上方。如果数据下调到3%以下时,就要注意风险。

在作出这些投资决策前,最好结合CPI数据和PMI数据,就比较科学,也使投资更为安全。只要这三个数据同步上涨,也就是说,CPI涨幅在5%以上,PPI数据涨幅在6%以上,PMI数据在50点上方,可放心投资这些股票。

这两条主线,最适合上班族投资,因为比较容易把握,不费很大力气,也不用天天盯盘,只需要每月关注数据的发布,来决定自己的买进和卖出。

三、深度挖掘一年涨幅在一倍以上的股票

中国股市涨涨跌跌令人揪心,而真正做股票的投资人照样乐此不疲。何故?仔细了解中国股市后,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每年总有很多股票涨幅巨大。2009年股票在一年翻倍的高达341支,2010年股票价格翻倍有134支,2011年到目前为止,股价翻倍的也有56支,只是国庆节前三个交易日,很多股票遭遇恐慌性抛盘。

那么,对投资人来说,如何扑捉这样的股票就尤为重要。

一、如何分析成长性?

中国的股票很多是在购买未来的预期。对未来预期价值的分析有几种方式:一种是在通胀年代,以货币属性来确定上市公司未来的价值。

在人民币升值的通道,请注意人民币定价的商品。

人民币升值,会促使美元回流,很多人民币汇兑成美元去全球消费,在中国以美元定价的产品顶点就要到来,而人民币定价的产品很多处在低点,未来以人民币定价的产品的成长性开始凸显。从目前来看,人民币定价的产品主要是中国的第三产业,目前比较活跃的上市公司有三大类:

一是文化传媒产业。文化传媒产业在中国主要是受之于政策的制约,和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果政策放开,未来的发展空间才会被打开。从趋势上,政策正在放宽,但是,尺度太小,嘴上讲得多,实际落实少。预期18大以后会有一个改善,从市场层面分析,文化传媒产业有两个飞跃,一个是从现在起,到18大前出版业、影视业正在酝酿突破,但是,尺度不会太大,会有一些好的上市公司会有所表现;二个是18大以后,政策确立以后,再看市场的趋向发展。

二是餐饮、家居、医疗、休闲等服务业。这些产业尽管没有科技、网络、云计算等产业那么多的光环,但是,在未来数年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力。从日本、香港、美国等地房价泡沫破灭后,最先启动经济的正是这些产业。印度最近两年,第三产业占GDP49%到现在的占GDP70%,也是受益这些产业的兴旺。中国的悲剧是,医疗不放开,教育不放开,影响了整个产业链,尤其是影响了休闲产业。印度的休闲产业与整个第三产业是联通的,互相在促进。如果中国未来放开医疗服务和教育培训,这个产业很可能一飞冲天。

三是新兴产业。从盘面看,近期活跃的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又有再度活跃的可能,因为这些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有的列入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再加上这些股票流通盘不是很大,一直受到资金的青睐。在这一轮底部特征刚刚出现时,最早活跃的就是这一类的股票。

二、如何寻找龙头黑马

每一轮行情的启动,必定有几大板块熠熠生辉。本轮行情龙头黑马目前趋势不太明朗,因为资金量才刚刚恢复到1000亿上方,在资金量达到1200亿至1500亿时,龙头黑马才会暴露真面目。不过,那时介入为时晚矣。

就我分析,现在全球经济还存在不确定性,很多趋势在短线不太明朗,但不妨从未来财富流向来看,提提我个人的想法:

从汇金入市的情况,银行股和其他大盘蓝筹有启动的迹象。但是,因为中国的大盘蓝筹都是一副坑爹的德性,基本被散户抛弃,这一轮并不能修补他们的形象,估计散户跟风的不会太热情。不过,据我预期,能够形成龙头可能不是银行股也不是地产股更不可能是中石化和中石油,极有可能是制造业里面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上市公司。主要理由是:这一轮全球经济的复苏,有赖于制造业的复苏和科技的应用和推广,美股当中,最耀眼的还是苹果、IBM、微软等公司,中国A股到底是谁,请大家拭目以待。

A股传统来看,重组和分拆上市的上市公司,将会异军突起。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诸多,一方面很多公司面临退市,而另一方面很多公司有无法上市,那么,必然导致优质资产淘汰劣质资产。那么,重组带来的预期将会给市场以提振。分拆上市的公司,在中国市场风云变幻之际,有的公司有资金而不能扩大主营业务时,往往对盈利预期较高的产业发生兴趣,导致许多上市公司非主营业务异军突起,有的非主营业务甚至超过主营业务,所以,倒逼非主营业务剥离出来重新上市,对公司的战略发展带来充分的想象空间。在中国经济通胀以后,必然发生通缩,通缩以后是并购,这是资本的规律。所以,关注重组和分拆上市概念的朋友,可以在这方面多动动脑筋。

当然,不排除还存在别的可能。大盘的变化有时是非常难以琢磨的。投资人一定要时刻规避风险。个人意见,不做投资依据。

5大资产为80后提供一次财富机会

牛刀  2011 - 10 -19

牛刀按语:本文是我的新书《穷人通胀富人通缩》的最后一节,排列在尾声之前。当时的想法是为在高通胀高房价下失去十年的80后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投资参考,因为2013年很多资产会处在低谷,80后将遇见唯一一次财富增值机会。本书为他们和许多投资人的未来指出一点方向。现刊录如此,仅供参考。

市场就是这么奇妙,房价泡沫破灭后尽管财富大量蒸发了,却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因而中国社会稳固的基础犹存。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平衡社会财富的机制,创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中国人的财富增长的空间,就会被迅速打开,人民币开始对全球资产价格进行重新定价。

1.农产品最具投资潜力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要与美元决一死战。而且,这场殊死搏斗将发生在农产品的定价权上。20l0年上半年,正当中国向印度大幅进口棉花的时候,印度突然宣布暂停出口,理由是国内棉花价格飞涨。当然,这是一句明显的托词,因为国内棉花价格飞涨,正好提升棉农的收益和企业的盈利,为什么突然宣布停止出口呢?而且,还将时间选择在419日。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产棉国,棉花供应超过500万吨,出口量也仅次于美国。中国海关统计,201012月,中国从印度进口的棉花量达到总进口棉花量的近半成,数量为26.55万吨,同比大幅增加1694.37%。印度政府限制出口,势必会在短期内减少中国进口棉花的资源,加剧国内供应紧张局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推高棉价的可能。

来自中国纺织网的统计数据预计,尽管乐观估计,2010年国内产棉也只有680万吨,缺口仍将达到320万吨以上,中国需要再发放100万吨以上的进口配额。在新疆棉花出运并消化之后,中国纺织业将主要依赖进口棉花。

可是,201068日开始,喀什地区疏附县遭遇暴雨天气,连续的降雨引发山洪,致使多个地方的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造成小麦、玉米、棉花等瓜果农作物受损面积达上万亩。本来中国棉花就因为国内种植量减少,预期今年将进口30%,加上新疆受灾进口量更要扩大,而印度却在之前宣布停止向中国出口。

印度停止出口棉花的结果是,6月,宁波口岸自美国进口棉花2.1万吨,同比增长47.8倍,环比增长3.7倍,占上半年宁波口岸棉花进口总量的58.3%;6月份自印度的棉花进口量为零。也就是说,中国不得不依赖美国棉花。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中国曾经是产棉大国。

不仅如此,我们来看大豆,作为食用油的主要原料,我们现在的大豆基本依赖美国。广州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l2月,经广东口岸共进口大豆101.2万吨,比2009年同期增长14.1%。受中国政府对国产大豆进行保护性托市收储影响,国有企业进口大幅下降七成,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进口大幅增长。

美国进口大豆垄断态势令人担忧。海关数据显示,2010l2月,经广东口岸进口美国大豆98.7万吨,增长37.3%,占同期经广东口岸进口总量的97.5%。海关介绍说,自美国进口大豆多数为转基因大豆,其特点是出油率高达200/0,而国产大豆出油率只有16%,同时美国进口大豆在政府高额补贴政策资金支撑下,生产集约度高,成本低廉,严重挤压国内大豆的市场空间,美国通过控制转基因大豆的核心技术,逐步垄断豆粕以及炼油等下游产业链。

2009年,中国进口大豆比2008年净增500万吨。增加量正好相当于2009年国库积压的国产大豆数量。此外,外资企业还通过并购国内炼油厂等控制下游行业,以逐步取得大豆的定价权。掌握全球粮食运销的ADM公司与新加坡郭氏兄弟共同参股的子公司,正是占据中国食用油行业半壁江山的金龙鱼食用油的主人。此外,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国产大豆全产业链现全面萎缩。预计2010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为6500万亩,比上一年减少560万亩。

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对豆农及下游中小炼油厂的生存环境将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实际是我们的产量不足以支撑现在的市场需求。外资机构测算,如果美国停止向中国出口大豆,中国要拿出30%的耕地种植大豆。我们还能拿出这么多的耕地吗?

我们再来看玉米。中国国有企业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在2010512日确认已从美国购置了6船玉米。有美国官员指出,中国本年度已经合计从美国进口了15船玉米。这是4年来中国首次进口玉米,即使是在4年前,中国也仅购买了一船。因受到中国方面购买更多美国玉米的消息推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累创新高。

一些分析家指出,虽然中国目前购买的约40万吨玉米只相当于美国玉米产量的零头,但是这笔交易将会持续进行,交易量甚至可以达到400万吨。400万吨是个什么概念呢?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每年向美国出口玉米的总量。现在完全倒过来,我们要向美国进口这么多的玉米。
还有猪肉,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上市公司新五丰、福成五丰的实际幕后控制人是美国高盛投行,外加顺鑫农业、双汇发展等有猪肉业务的公司,也和外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高盛的分析师曾说,高盛已经控制中国猪肉市场22%的份额。

我们再来看看住房。目前,有高达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6个月读数为零,这些空置房足以供2.6亿人居住。建设部原副部长杨慎坦言,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房屋普查,根据新数据制定新住房政策。在这6540万套空置住宅中,外资购买、外籍人士购买、有国际热钱背景的中国籍人士购买和港澳台人士购买的占1000多万套。

有分析师指出,这1000多万套住宅,大多为中国主要城市的高端住宅,为外资囤积,用以垄断中国城市的住宅市场。再加上中国的汽车、高铁设施等也为外资进口。由此便形成了美国在经济上已经完全控制了中国。那么,中国民众的衣——棉花,食——粮食作物,住——600多万套,行——大量的美国汽车和高铁设施,全由美国进口,还有几件是中国自己可以做主的?

这种生存状态,不是一个民族应有的生存状态。上海的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牧场,让我们看见了一点希望。我们民族的实业家应该向光明乳业这样,收购外国的乳业资源和有关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这才是有经济战略思考的行为。而我们现在的许多实业家只知道炒地炒楼,完全不知道我们的经济体系被外资控制,也完全不知道我们的民生、我们的衣食住行很快将沦落他人之手。

因此,从两国利益出发,中国要夺回对农产品的定价权。在这一领域,中国投资人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与美元一决高低,投资空间巨大,获利也会异常丰厚。不如此,我们的衣食住行很快就将被美元定价,我们的市场就会被夺走,民众的财富就会被掠夺。


2.原油长期趋势暴涨

原油的定价权一直以来牢牢地掌握在美国手上,基本上是说一不二。中国政府为了防止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开始进行原油的战略储备。200915日,中石化集团宣布,中国石化镇海岚山原油商业储备基地(简称岚山项目)工程已通过中交验收,这也是该集团建成的第一个大型原油商业储备基地。位于浙江宁波的该项目,总储油能力将达380万立方米(1立方米约合o.9)

200712月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中心成立之后,石油央企纷纷加快步代建立自身的商业储备基地。20087月国际油价暴跌后,逢低扩建石油储备的呼声变得更高。前段时期油价过高,大家认为当时并非是扩大战略石油储备的好时候,但如今油价相对便宜,再不抓住这个机会恐怕说不过去了。一位国家能源局人士解释说:未来,我国将形成国家战略葛油储备、地方储备、央企商业储备及中小型商业储备四级储备体系,原油的战略储备将相当于90天的净进口量。

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讨论始于2000年。当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为6000万吨,对外依存度尚不到30%。但当时80%的进口原油却来自中东,进口依赖单一而海路漫长。基于规避原油供应不足或中断风险的考虑,当年,由发改委、交通部、海运公司、石油公司等方面组成讨论组,专题研究油源的多元化和建立石油储备问题。2003年油价走高后,我国的原油进口量也大幅攀升。20038000万吨,20041.2亿吨,2007年更是增长至1.5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约50%。建立石油储备,因此变得更加紧迫。

200712月,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中心成立,由政府投资的第一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在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四个沿海城市兴建,总库容为1200万立方米。目前,镇海和舟山两个500万立方米的储备库已经投入使用。一期项目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而在二期规划中,内陆地区将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悉,国家发改委关于总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但详细的名单并未公布。新疆鄯善、甘肃兰州、辽宁铁岭、黑龙江林源等,可能成为第二批国家战略储备基地的候选。这些城市都具有毗邻油源地,有一定石化工业基础的特点。在中石化岚山项目通过验收之时,新疆鄯善国家原油储备库的一期工程已正式投入运营。

据一位中石油人士透露,鄯善原油储备项目是第二批国家原油战略储备中首个投产的,主要储存新疆原油和哈萨克斯坦进口原油,并通过西部原油管道(鄯善一兰州)向东输送。近年来,新疆在我国石油战略中的地位不断升高:中石油旗下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产量已达5000万吨/年油当量,中哈石油管线每年又可输入2000万吨哈萨克斯坦原油。位于新疆东部的鄯善县,距离乌鲁木齐约300公里,地理位置特殊,被称为西部能源通道的枢纽

尽管(新疆)地理位置较远,但目前已成为中国油气资源的集聚区,同时又是中哈油气管线的必经之地,在当地建石油储备可谓顺理成章。前述中石油人士说。鄯善项目占地面积480亩,投资8.56亿元,其10座储油大罐的总库容达到100万立方米。而这仅仅是一期工程,未来,这里将建成800万立方米的库容,总投资将达到65亿元。一位中石化咨询公司高层指出,一旦第二批国家战略储备基地全部投产,我国将拥有近4000万立方米战略储备库容,这相当于90天的净进口量,与美欧等国水平一致。

从全球范围来看,石油储备是由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两部分组成,两者性质不同,但密切相连。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石油和中石化、其他石油企业加大自身商业储备的积极性很高,随着投资来源的多元化,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已渐次成型。上述国家能源局人士表示。随着国家两期战略储备基地的启动,中石油、中石化也启动了各自的商业储备。

岚山项目是中石化投产的第一个大型商业储备,位于宁波市镇海区的该项目,建有38lO万立方米储油罐,总储油量为380万立方米,约合2500万桶。未来,中石化还打算在浙江平湖、广东湛江和山东青岛黄岛区建设三个商业储备库,以供应华东、华南市场所需。中石油的商业储备计划,则将在辽宁铁岭、新疆、锦州港和独山子等地实施。

民营石油企业亦希望进入石油商业储备体系。200915日,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再次向国家发改委了解民营石油企业进行石油商业储备的意见。此前,他曾代表民营企业提交《关于加大进口石油成品油完善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机制的报告》,希望国家可以向民营企业开放石油进口,鼓励民营石油企业到国际市场找油,或者由国家出面,租用民营石油企业的油库储存石油;同时,他还建议,国家可以适当削减一部分国内产能以增加从国际市场上的进口量。

对于企业来说,国际油价近期的剧烈波动,是直接的商业驱动。2002年仅为20美元/桶的国际油价,在20032007年间,稳步攀升至50美元/桶,并最终在20087月中旬到达14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此后,国际油价开始暴跌,至200811月,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结算价跌破60美元/桶,距最高位已有近90美元的跌幅。上述中石化咨询公司高层解释说,对于中国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是可以预见的,因此每当油价回落时,抄底储油、等待油价再次高涨,是降低成本的最好办法。日韩和美国政府、企业都采取曾使用过这种方法。

但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往往被解读为国际油价的推高因素之一。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表示,中国应利用全球能源需求下降的时机增加石油储备,鼓励企业利用空置的商业库容,增加石油储备。与此形成呼应的是,国家油价近期持续反弹。

中国中小投资人对国际原油的投资,主要渠道是原油期货。对由美国高度垄断的原油的投资,一定要高度关注美国和国际原油的主要输出国的关系,冷静分析中长期趋势,并结合技术分析。对原油短期价格走势最好的技术软件是斐波那契的技术分析方法。就目前来说,原油价格维持在80美元上下方震荡,但是,原油价格中期走强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

从国际经济走势分析,2013年国际原油价格将要挑战前期高位——2008711日创下的147美元一桶的价格,现在投资原油期货,长期趋势是暴涨。对中国政府来讲,现有的原油储备总量还远远不够,因为中国将成为全球原油消费大国。中国每年1000多万辆汽车的销售,决定了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需求。所以,中国应该限产汽油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

3.全球大宗资产价格走势分析

全球大宗资产价格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波幅较大,投资机会也很多。这里,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最具投资潜力和成长性的产品。

稀土。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稀土、钨、锑产量占全球份额的八成以上,先天优势最为突出。随着国家储备和产业整合的推进,稀土、钨、锑将拥有更为充分的定价权。同时,新经济的增长引擎将拉动稀土、钨、铟、锗等小金属下游呈爆发性增长。

稀土暴涨。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何时见底尚不确实,这要看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是不是陷入衰退。因为稀土尽管稀缺,但是对其他行业依存度比较高,特别是拉动稀土消费增长的汽车、石油、数码影像、电动玩具等几大稀土下游行业陷入困境,可能导致稀土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从而给稀土行业增长带来风险。

中国房价泡沫破灭,对稀土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从全球需求看,2013年,稀土价格还将猛涨。投资稀土,2013年是建仓的好时机。

锗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Ge,它的原子序数是32,是一种灰白色的类金属。锗的性质与锡类似。锗最常用在半导体之中,用来制造晶体管。1886年,德国的文克勒在分析硫银锗矿时,发现了锗的存在;后由硫化锗与氢共热,制出了锗。

投资锗,要充分估量锗的市场应用和稀缺性。因为锗的特殊效能,可以利用锗金属的半导体效能提高人的体温,达到防癌的效果,锗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现在美、日、韩三国都在将锗用于美容,很受欢迎。预期锗的市场将会扩大。投资锗,在2013年收益将会很丰硕。

锌是微量元素的一种,在人体内的含量以及每天所需摄入量都很少,但对机体的性发育、性功能、生殖细胞的生成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有生命的火花婚姻和谐素之称。
人体正常含锌量为23克。绝大部分组织中都有极微量的锌分布,其中肝脏、肌肉和骨骼中含量较高。锌是体内数十种酶的主要成分。锌还与大脑发育和智力有关。

锌的应用也很广泛。投资锌可以做中长线。在国际市场上,锌的价格目前偏高,预期在2012年回落见底,2013年投资机会很大。不管是锌业公司的股票,还是锌的产品,投资前景都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锗,还是锌都与人体生命机能有关。这样的产业将来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成长性的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业绩成长迅速。同时,他们还有一种特性,非常稀缺,将来能够提炼多少,是否能够满足全球市场的需要都很难说。我们看好这块市场和这几种贵金属,并不等于排斥其他的贵金属,因为还有很多产品都有投资价值,在依赖人们的挖掘。


4.外汇市场永远有机会

下面简单地讲一下外汇市场,是因为外汇市场的投资对中国人来讲,已经非常便捷,而且,投资收益可能比股市更大。未来的外汇市场,在2012年洗牌完毕,美元指数重新大幅走强,机会又将来临。

20105月起,任何一个中国公民,只要带上身份证,就可以去银行换50000美元,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多了一条生财之道——投资外汇市场。炒汇的人要学会做”——在看不清行情的时候敢于像猪一般懒惰,按兵不动;而当机会来临时,勇于像猪一样贪心,不轻易收手。而若想准确把握时机,最根本的,要多了解相关知识。

外汇投资最怕的就是,一次大的亏损就可以使你毫无翻身之力,而很多时候犯错误就是因为不了解。比金钱更有力量的是知识,只有考虑周全,方能万无一失。200912月,我在东华大学给硕士生演讲时,就谈到外汇,谈到美元指数。我当时说,2010年美元可能逼空欧元,所以,美元指数可能大幅上涨,至少站稳80点。想想看,现在做多美元,要赚多少钱?

2010年,果然不出所料,美元借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之际,大局逼空欧元,美元指数最高上冲89点,在逼空欧元后回落。所以,外汇投资,获利也是非常丰厚的。外汇市场赚钱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利用汇率波动赚钱,比如先从银行借某种即将贬值的货币,全部卖出,等它贬值的时候再全部买回还给银行,从中赚取差价;二是利用利息差赚钱,也就是向银行借低息货币买入高息货币赚利息。

国际清算银行2004年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外汇市场交易量比2001年增长了57%。原因之一就是此间外汇市场上出现了两种方式同时获利的现象——美元、日元、瑞士法郎利率很低;澳元、新西兰元和英镑的利率非常高,而美元又呈现出相对于其他货币贬值的趋势。这种几乎是无风险的投资机会,带来了很大的获利空间。

最著名的外汇投资实例就是索罗斯不到一个月就获利10亿美元的成功投资。索罗斯是外汇市场上的哲学大师,他根据自己的哲学思想判断英镑将贬值,于是拿出10亿美元放在银行当押金,按照国际惯例采用10倍杠杆,借出50亿英镑(约为100亿美元),然后把50亿英镑以时价“2”的汇率卖出,换回100亿美元。当时英国政府许诺英镑不会贬值,一直用政府外汇储备购进英镑,等到外汇消耗殆尽,就只好宣布英镑脱离欧洲货币体系开始贬值。当英镑汇率跌到1.7附近时,索罗斯开始购买英镑,而此时买回50亿英镑只需90亿美元,于是索罗斯净赚10亿美元。

国际外汇市场上有四种交易形式——主要是期现货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及外汇期权交易。外汇期权交易,是中国银行提供的服务之一。外汇期权如何赚钱呢?比如一份5万元、手续费为2%、未来3个月行使价格为1.28的欧元看涨期权,实际上就是在未来3个月内按照1.28汇率从银行买5万欧元,付给银行1000欧元手续费的权利。假设3个月内欧元汇率涨到1.35,就可以行使这个权利,以1.28的汇率买入5万欧元再按市价1.35卖出,从中赚取差价。当然,如果3个月内欧元汇率从没上过1.28,就要损失1000欧元手续费。

投资期权时有一种马鞍形策略,即看涨和看跌期权各买一份,不管涨还是跌都能赚钱。但要是市场没大变,不够填补期权费,就会亏本。这种策略适合长期未有大变化的币种,因为按照市场规律,横盘很久的货币必然要变化,而且业内讲横着有多长,竖着就有多长。期权交易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风险和收益不对等。期权买方的潜在收益是无限的,但损失最多就是既定的手续费。因此,从投资角度讲,投资者应当避免做期权的卖方。

目前,市场已经积累了很多汇率走势分析方法,掌握方法,才能更准确地预测汇率走势。购买力平价理论——简单地讲,该理论认为麦当劳的一个汉堡在中国和在美国的售价应当一致,若在中国卖得比在美国便宜,则意味着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将贬值。利率平价理论——在美国存一笔美元和将这笔美元换成人民币存在中国,利息收入应相等,否则利率高的币种将贬值。
还有一种均价理论,不仅可以预测趋势,还可以提示买卖时机。方法很简单,就是将每天的收盘价加总算平均价,5天算一次,20天算一次,分别描点、连线,两条线平行上行即为上涨趋势,5日线向下下穿20日线时,上涨趋势就会停止。这种技术处理方法,要特别细心,准确把握。

投资的目的是赚钱,职业投资者的赚钱指的是长期稳定获利,而不是一时暴利。索罗斯的投资业绩,是28年平均每年复合增长率28%;巴菲特的投资业绩,是30多年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30%。外汇投资的关键是心态要好。著名外汇专家安狄说,当一个趋势来临的时候,它的结束需要震荡很长时间,所以胜利的时候不要着急抵仓。但如果事后发现抵仓过早,也无须懊悔,只要没亏大钱,机会还很多。

国际外汇市场的:非常6+$2规则,是从金融投资角度看外汇投资,国际外汇市场有六大特点,这就决定了其投资操作有别于其他投资形式。

第一,外汇市场是以美元为中心的浮动汇率体系。国际外汇市场上占交易量80%的是七大主要工业国的货币,安狄将其形象地称为非常6+l”“1”为美元,国际外汇市场主要交易量都发生在美元和其余6种货币间的兑换,美元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70%;另外6种货币为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因瑞士为永久中立国而被视为避险货币)、欧元、澳元、加元。人民币暂时还未进入国际外汇市场。浮动汇率体系是指7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处在时时刻刻的变化之中。货币的汇率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供需力量所决定,购买者多的货币就会升值。

第二,外汇市场是以银行为中心的市场运行机制。期货采取集中清算的方式,市场中的一方可以清楚地知道对手是谁,而且因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可能会无所不用其极地使用各种手段,竞争十分惨烈。而外汇市场采取的是分散清算的方式,只要世界上有可以进行外汇交易的银行还在开门营业,外汇市场就在波动。所以从星期一早上5点到星期六早上5点,外汇市场无时不在变动之中,不会出现连续的跳空或跌停涨停,也没有直接可见的竞争对手,规律性相对较强。但是有时给人的压力也很大,上个厕所的工夫,可能原本赚钱的交易单就亏本了。

第三,外汇市场规模大。20043月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显示,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达到1.9万亿美元。而在2010年,每天交易量突破6万亿美元。如此巨大的交易量,可见个人力量很难影响整个市场,投资风险也就相应地要小些。

第四,外汇市场是以国家信誉为核心的市场机制。货币本身的印刷成本很低,它的交换价值以其国家实力为后盾。人们之所以愿意交易这7种货币,就是因为这7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强。因此炒外汇比炒股的风险要小,因为股票是以公司信誉为保障,而公司信誉和七大工业国信誉的稳定度不可同日而语。从另一个角度讲,国家的政治经济波动形势对其货币汇率影响很大。“9·ll”时世贸大楼一倒,美元相对于瑞士法郎就贬值了5%60/o。这就要求外汇市场操作员胸怀全局,放眼世界,关心国际时事政治。

第五,外汇市场没有牛熊市的概念,涨跌都能赚钱。

第六,外汇市场是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连接纽带。比如你想买澳大利亚的国库券,就要先换澳元;国库券到期换成澳元后,才能再换回美元。



5.实体经济全面复苏

2013年,中国实体经济全面复苏。以美元定价的商品价格全面走低,而以人民币定价的商品开始出现一轮繁荣。以美元定价的商品主要是指汽车、电脑、设施设备、家用电器以及高端建材等,而以人民币定价的商品主要是指消费类、服务类、文化出版娱乐类商品,两者市场严格区分。

中国投资人可投资以人民币定价的各种商品产业,兴办经济实体,实现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过渡。2013年,中国的创业板投资价值开始凸显,创业板上市公司将突破100家。中国中小投资人投资创业板的热情,不亚于当年国际投资人投资纳斯达克。我们一定要记住,美国经济的上一轮复苏的领头羊就是纳斯达克。中国的201 3年将会重复纳斯达克的故事,财富神话一夜传遍神州。

图书出版。中国的图书市场前景广阔,2013年开始,中国白领们猛然兴起传统的读书热潮,他们不再仅仅只是停留在网络上搜寻资讯,而是开始复古,在读书上寻找乐趣增加新知识。初步预估,图书出版在2013年总销量突破300亿册,成为中国经济新兴主导产业之一,并打通与国际市场的版权交易渠道,用中国文化影响全球。

网络游戏。2013年中国的网络游戏发展迅猛,中国网络游戏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近2000亿元。预计2013年销售收入仍将保持50%左右的增长。自主原创的网游产品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占市场销售收入的70%。国内企业腾讯、盛大网络、完美时空、网易等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新的品牌公司喷涌而出,主要产品涵盖网络游戏、P c游戏、电视游戏、手机游戏、街机游戏、掌机游戏,还包括电信增值服务、数码消费类电子产品、游戏周边产品等,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前景广阔。

文化传媒。以三网融合带动的文化传媒产业异军突起,市场容量可达5000亿。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2013年,三网融合催生文化传媒产业飞速成长。

金融服务。高端金融服务业在2013年也开始向普通家庭渗透,由于与国际投资市场的接轨和融合,国际上新的金融产品不断走进中国白领和中产阶层家庭,并广受欢迎。根据中国的投资文化和中国的储蓄率,设计金融服务的产业将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涉及业务总量将突破l万亿元。

还有很多产业,比如创意产业、美容产业、医疗保健、家政服务、酿酒产业、旅游产业等等,在2013年都有机会。因为,中国的内需在2013年才刚刚启动,如果提高在GDP中的权重为10%,那一年市场空间为新增3.6万亿元,而一年新增3.6万亿元,对中国13亿人口来讲,其实只是九牛一毛。关键是怎么解决国内需求和国内消费的可支付能力问题,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边际,培养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