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6日 量寬撐基建 稅改拓商機
筆者一連三周向美國下任新總統發表公開信,探討他/她明年1月就任時的經濟實況,內容大多圍繞其他國家,反映白宮新主人未來4年任期內將要面對何等困難的世界經濟環境。上周焦點重投美國,剖析聯邦政府財政狀況,本周談談下任總統可採取什麼行動,應對經濟衰退,甚至防止衰退出現。筆者相信,美國財政是可以撥亂反正的,但必須付出極大政治努力,同時一改當前拒絕合作的環境才能回歸正道。
筆者上周列出兩個圖表,顯示美國未來4年內假如陷入經濟衰退(筆者認為可能性甚高),財赤及國債將會變成怎樣,財政現實如何殘酷,一目了然。據估計,財赤將一下子增至一萬億美元,這數字還未包括任何經濟刺激措施的影響,而用作失業救濟儲備等的巨額開支也沒有計算在內。
進入正題前,先重溫一下該兩個重要圖表。
【圖1】顯示,至2019年強制福利開支、軍費及利息將耗掉所有政府稅收,意味其他各類開支須靠政府舉債應付,國債將持續膨脹,不消多久就升至20萬億美元。
【圖2】假設美國2018年陷入經濟衰退,稅收跌幅則與過往衰退期相若(以佔總體開支一定百分比而論),財政狀況又會如何。相信屆時財赤將急升至每年1.3萬億美元;而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測,財赤在往後10年都不會回落至一萬億美元以下。即使利率低企,淨利息支出期內仍會超過國防開支。值得一提的是,屆時負債勢將大升,但【圖2】顯示的淨利息支出並沒有按比例增加,因此已經低估了實際財政狀況的嚴峻程度。
親愛的未來總統先生/女士:
上周我們探討了美國一旦在閣下首任任期內陷入經濟衰退,財政赤字及國債將會變成怎樣。相信閣下也認同,情況實在不堪設想。不少經濟分析師對經濟衰退也憂心忡忡,「債王」格羅斯以下心聲,正好概括他們的憂慮:
事實是,中央銀行推出量化寬鬆及負利率/人為低利率政策措施,必須成功振興環球經濟,否則……。央行已經時間無多,以美國為例,我認為當地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17年底前必須增長4%至5%,否則……;現水平只有3%。歐羅區須達2%至3%,否則……;日本1%至2%,否則……;中國5%至6%,否則……。否則什麼呢?否則,根據這些措施建立及定價的金融市場及資本主義商業模式將開始下跌,資本收益及未來收益預期將變成大熊貓——非常罕有,繁衍效率很低。我的意思不是這一天將會來臨,而是發達及新興市場的經濟均停滯不前,必須想辦法推動名義GDP增長,否則……。
作為下任總統,閣下可為推動GDP出一分力。不過,假如閣下故步自封,把國家未來福祉繼續寄託在當前一貫政策上,那美國在你任內必定會陷入經濟衰退。假如等到經濟衰退來臨,才指望聯儲局做點事解救經濟,那就為時已晚。好消息是,在閣下上任100天內就可實施政策,大大改變美國經濟增長路線。壞消息是,這些政策政治上勢將難以推展,閣下不得不耗掉大量新得來的政治本錢才能辦到。這將是閣下首個任期內最重要的工作,假如閣下不果斷行動,恐怕無法連任。
華府陷於政治僵局,相信閣下也很清楚。筆者以下提出的經濟政策,國會內無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人都不會同意。兩黨各有一套治國理念,既根深柢固又水火不容。閣下的任務是平衡聯邦政府預算,一個陣營想透過削減開支辦到,另一個陣營則想加稅及進一步提高開支;美國民眾似乎都想有更完善的醫療服務,但不知哪來經費應付相關開支。閣下如何同時滿足共和、民主兩黨,又在短期內創造數百萬份新職位,阻止經濟陷入衰退?
方法是尋求國會妥協,這意味給兩黨一些各自都極想要的東西,令他們願意成全對方的訴求需要。以下是筆者認為可行的方法,不少經濟學家及政客會告訴閣下,筆者建議的某些措施不切實際,或某種主張哲學上大錯特錯,只怪他們連問題出在哪個部分也沒有共識,閣下的任務是促成各方妥協,採取實際行動解決問題。
修例賦儲局救市新招
美國一旦再陷經濟衰退,聯儲局將把利率減至零,同時大有可能再推另一輪激進量寬(皆因聯儲局現時只剩這兩道板斧)。儘管連聯儲局內部經濟學家也認為,量寬對實體經濟作用不大,局方仍會一意孤行。量寬對推高股價效果奇佳,經濟受益卻不多,最終只能令富者愈富,反助長社會怨氣。
對聯儲局來說,問題在於局方想推出另一種量寬,但受制於《聯儲局法》(Federal
Reserve Act),局方所能做的很有限。國會必須先修訂有關法例,聯儲局才能購買其他類別資產,或更直接向經濟注入資金。閣下也許沒留意有關聯儲局的爭論,筆者可以告訴你,國會領袖完全沒有意欲把《聯儲局法》提上議會討論,以免鬧得滿城風雨。不過,閣下要落實施政理念,兩黨領袖一定要這樣做。閣下必須督促兩黨領袖管好各自黨內成員,修訂《聯儲局法》部分內容。
40年地方債修葺基建
具體而言,閣下應爭取賦予聯儲局權力,好使局方日後一旦再需要推出量寬刺激經濟時,可發行40年期的一厘債券,用於修葺全國各地大小州份及地方基建。受惠工程必須具備自償貸款能力(self-liquidating),即在40年內有能力償付債券,一如任何以收益作擔保的地方債券一樣。焦點應在於供水系統、電力網絡、橋樑、道路、公共運輸及機場,大家公認的基礎設施,毫無效益的大白象工程免問。據估計,美國要提升基建設施,至少要花費2萬億美元左右。
須知道聯儲局應是獨立機構,閣下不要予人支配局方政策之感。局方將極力捍衞自身獨立自主,閣下事實上亦只是多給聯儲局一種工具而已,並非干預其運作。局方可繼續以過去方式推行量寬,不碰你給的新工具,決定權始終在局方手上,但筆者相信聯儲局有足夠政治智慧,自會心照不宣。
當然,有關行動不能立竿見影。還記得美國政府對上一次遍尋「現成工程」(shovel-ready
projects), 務求刺激經濟嗎?原來這類工程少之又少,既然如此,在工程上馬前又可採取什麼行動?
那就得發揮創意,過去幾年,聯儲局資產負債表增加了3萬億美元左右,這些資金以美國國債及政府擔保按揭債券的方式持有,現正陸續清還,聯儲局可將回籠資金重新投資到其他債券及按揭資產上。
因此,閣下一旦授權聯儲局購買上述新基建債券,局方就可馬上買債。只要閣下成立的發債監管委員會投入運作,各級地方政府就可馬上提交工程計劃,申請即時放款。
在閣下首個任期內,上述工程將製造大量職位,即使沒有數百萬也有幾十萬。這類刺激措施既獲大眾支持,亦能防範經濟衰退。再者,上述新職位都會發放工資,既能提高所在社區的消費開支,也能帶來一浪相關私營投資。
從政治角度出發,這大概是閣下任內最容易完成的任務,所要動用的數萬億美元早已就緒,毋須加稅就能振興經濟,政客哪會不歡迎?動用聯儲局手上一筆基本上沒用的資產,將之變成具經濟效益的資產,就是這麼簡單。假如筆者其他建議都這麼簡單就好了。
大減企業稅至15%
筆者方案中還有另一項簡易措施,就是削減企業稅率。國會內無論民主還是共和黨議員,大致上都同意美國企業稅率太高,只是政客想推動更大規模的稅制改革,削減企業稅是其中一環,因此暫時沒有採取行動。他們自感在稅制方面被迫讓步,希望以公司稅作為交換條件。這種心情可以理解,閣下必須提出更大刀闊斧的稅制改革方案。
提出新方案並不難,難在於閣下必須更大膽,比政客現時的訴求走得更遠。
環顧世界各地,企業都想落戶利得稅政策對自身最有利的國家。蘋果、Google以至數以千計其他美國企業把數萬億美元資金存放在海外,是同一道理。這都怪她們一旦把資金調回美國,就要付35%稅,簡直離譜,正常生意人哪會想看到自己的營運資本大減35%?
再者,現時有太多美國巨企(還有眾多規模沒那麼大且不為公眾注視的企業)讓自己成為海外企業的「收購」目標,務求大幅降低稅率,讓股東受惠。你們各參選人之中也有一些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的,應該明白上市公司要以股東利益為先,董事的責任正是讓股東從這家公司的投資中得到最大益處,減少美國稅率正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之一。
愛爾蘭企業稅率現為15%,歐洲其他國家對此相當不滿,但阻不了愛爾蘭繼續以低稅招商。當地經濟因此大為受惠,收入及就業均出現可觀增長;大量企業以愛爾蘭為根據地,旅遊及房屋相關收益增長就更不用說。筆者對愛爾蘭沒什麼不滿(筆者祖籍正是愛爾蘭),只是考慮到其他種種因素,企業以美國為根據地更有利,因此,美國應進一步提升自身優勢。
何不建議把美國企業稅減至15%?的而且確,建議減稅率至20%或25%,已經比現行政策為佳,但我們的目標是早已投奔他鄉不再在美國納稅的公司,要她們回心轉意,把15%稅款繳納給美國。企業10萬美元以上的任何收益,必須全數繳納15%稅,沒有扣減餘地。課稅表格必須非常簡單,甲部分列舉所有利潤,減去10萬美元,總額在乙部分乘以15%,就是應課稅款。
為爭取政客支持大幅減稅,不妨提議向所有海外企業的國際利潤徵收一成稅款,如此一來,無論美國企業的利潤從何而來,都要向美國繳納一點稅。企業不會因為10%稅款而改變投資決定,納稅之後,相信企業會乾脆把資金調回老家,在美國建制及基礎設施之下善加運用;美國基建改善,競爭力更強,企業就更樂意投資美國。
扣稅優惠一項不留
改革企業稅還有另一環,就是取消所有扣稅項目,一項不留。假如在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之下不屬扣稅之列,就是利潤,需要納稅。取消3000多種不同企業或行業享有的特別稅務優惠,意味對沖基金不再享有附帶權益(carried
interest),石油折耗優惠(oil depletion
allowances)須根據正常方式計算折舊,新資產則按運作壽命註銷,餘此類推。
由於稅率大減,即使沒有特殊扣稅優惠,相信企業也不會有損失,甚至可能得益,皆因商界毋須再花錢請說客,向國會爭取各種特殊待遇。
上述稅務計劃不僅能令美國企業更具競爭力,有利在現時愈來愈全球化的環境中力爭上游,更能鼓勵它們把更多製造工序搬回美國,創造更多薪金優厚的職位。
驟眼看來,把稅率由35%大降至15%,稅收勢將一落千丈,不過,加上筆者所建議的國際利潤10%利得稅後,相信企業稅總收益將不跌反升。無論如何,有關計劃將遠比大家想像更「稅收中性」(revenue-neutral,即稅制改變後稅入不變),將遠超大家想像,因為企業現時盡情利用扣稅優惠,又在海外囤積大量資金影響很大。
在筆者提出的振興經濟方案中,上述兩項建議已屬比較容易推行的措施,下一步還要想法子如何降低個人收入稅,推出劃一低稅率;確保收入上升,足以達致平衡預算之餘,又能應付大家想要的醫療服務;扶持低收入人口,大幅提高他們的稅後收入。這些刺激經濟挑戰,還有確保兩黨衷成合作的幾點結構改革,就留待下周再談。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