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6, 2014

複雜產品抬頭 金融危機重演?

2014年8月14日

8月13日,周三。金融市場近日一大熱話,乃資金從垃圾債市瘋撤。高盛以「六西格瑪事件」(6-sigma event,即六標準差)來形容撤資勢頭之猛。卻其實,在超低息環境將變未變下,異乎尋常的資金流動風險無處不在,垃圾債不過是一次「預演」。

美國高息(垃圾)債互惠基金上周據報錄得71億美元資金淨流出,非但金額歷來最高,經資產規模調整後,更成為高盛口中的「六西格瑪事件」。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跟擲毫連開29次「公」、擲骰連開11鋪「6」一樣低,大概為五百萬分之一。
完美風暴?
沒有入,何來出?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和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相繼發表網文,一個提及「完美風暴」,一個警告熱錢急撤,着眼點都是超寬鬆環境一旦有變,資金大舉撤離觸發的亂局。
不管垃圾債還是來去無蹤的熱錢,若非「穩陣」資產回報形同雞肋、「平錢」任借刺激風險胃納,市場上一有風吹草動,資金退出也絕不會衍生出「黑天鵝事件」。超低息維持愈久,尋息意欲牽涉的市場便愈多,金融危機重演的風險亦愈大。
《華爾街日報》8月10日於一篇題為《息旱》(Yield Drought)的文章中指出,超寬鬆貨幣政策促使投資者為「息」而甘於承受高風險,買入低評級或年期較長債券是其中一途,但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押注複雜的信貸結構性產品。眾所周知,抵押債務證券(CDO)等信貸衍生工具,乃觸發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之一,近年發行量雖大減,但隨着「好息之徒」與日俱增,投行推出信貸衍生工具「滿足需求」的誘因亦日甚於日。
《華日》報道,花旗集團承認,與信貸違約掉期(CDS)指數掛鈎、債務評級和回報按不同「檔次」(tranches)劃分並「斬件出售」的金融產品,近日交投激增。參與買賣的雖以對沖基金為主,惟愈來愈多需要在回報上達標的專業投資者,對這類產品興趣大增。
另一例子是,高盛將於9月推出一種名為Fixed Income Global Structured Covered Obligations的結構性產品。老實說,這種葫蘆裏不知賣什麼藥的東西,譯為中文只會令人更加摸不着頭腦。據《華日》介紹,產品背後的資產,某段時間可以絕大部分為住宅按揭抵押證券,某段時間可以是主權債,其他時間可以是企業債券,名副其實一時一樣。投資者究竟買了什麼,像風一般難以捉摸。
除了結構複雜外,標準普爾已給予高盛這種新產品AAA信貸評級。這一切,不是盡皆似曾相識嗎?
CoCo債的風險
複雜金融產品再度抬頭有迹可尋,惟規模是否足以跟海嘯前相提並論,老畢頗有懷疑。不過,有一種集股債特色於一身、銀行為補充資本而發行的金融工具,卻非常值得留意。老畢所說的乃「應急可轉債」(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s,俗稱CoCo bonds)。CoCo債有密切注意價值,原因有三:
一、由前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Martin Wheatley)「打骰」的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近日針對CoCo債發出警告,指當局正在採取行動限制這種「高風險且極度複雜」的產品於零售層面發售。FCA的行動,反證了英國散戶可較易接觸到CoCo債;也就是說,一旦出亂子,受影響的不限於機構和專業投資者。
二、滙控(00005)以金融危機發生時多一層「防護罩」為理由,於今年5月股東大會尋求股東授權發行CoCo債,且已獲港交所(00388)允許。
三、葡萄牙必利勝銀行(BES)7月因自身問題和市況不利,取消發行CoCo債的計劃。然而,假設發債順利進行,換股機制一經觸發,投資者恐怕損失慘重。CoCo債涉及的風險,從必利勝的例子中表露無遺。
在大部分情況下CoCo債於銀行資本充足比率降至某一最低要求時,將按條款強制轉化為普通股,以便吸收損失補充資本。銀行所以樂於透過這種方法集資,一則由於發行新股必然攤薄現有股東權益;二則經濟不景呆壞賬激增時,次級債(subordinated debt)無法「以債抵資」,不可能滿足補充資本的迫切需要。CoCo債集股債元素於一身,順風順水時是「債」,現有股東權益不會遭攤薄;逆境降臨時卻是「股」。經此一「轉」,資本流失問題迎刃而解。從銀行立場出發,CoCo債確是一舉兩得的如意算盤。
然而,熟悉期權操作者一眼便能看出,CoCo債乃一種內含認沽期權短倉(short put options)的混合型債務工具,雙方協議的特定事件一旦發生,債券投資者必須按指定條款換股,道理跟認沽期權售方於正股股價跌穿行使價時接貨一樣。
利大本無歸
在大圍環境好、銀行充足資本比率不受威脅時,CoCo債持有人穩賺6至9厘的年息;一旦環境逆轉,銀行資本水平遠低於最起碼的要求,強制性轉債為股的結果,是投資者被迫接下成手「蟹貨」。
從必利勝的例子可見,該行一級核心資本充足比率目前僅5%,必利勝次級債6月時仍高於面值,如今已跌至只相當於面值14.9%【圖】!必利勝股票基本上已跟「廢紙」無異,假如按計劃發行CoCo債,投資者後果可想而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