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9, 2014

Jackpot股的誘惑 - 買股票如買彩票

毕老林 2014年4月16日


4月15日,周二。南非「股王」Naspers掌舵人科斯貝克獨具慧眼,2001年斥資3200萬美元買入接近半家騰訊(700),十三年來一股未賣,當年的3200萬,今天已變成600億。許多人發夢都想成為第二個科斯貝克,於草創時期押注「一窮二白」的企業,若干年後迎來百倍千倍回報。


在芸芸蚊型公司中發掘下一家騰訊,固然有若大海撈針,但事實告訴大家,散戶渴望一朝發達,莫說十三年,一兩年恐怕也嫌長。此所以,生物科技股中十隻未必有一隻賺錢,投資者對這個板塊也顯得忽冷忽熱,惟生科股相對大市永遠「貴」得離譜。道理很簡單,買入IBM以至今天的騰訊,一年漲10倍近乎不可能。然而,押注一隻可能成功研發「癌症剋星」的小型生科股,莫說一年,一天漲10倍亦非全無機會。生科板塊難炒眾所周知,但願意為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pay up者,任何時候皆大不乏人。對這類投資者而言,買股票跟買彩票實無兩樣。


買股票如買彩票


有投資網站做過研究,以市盈率、股價對銷售比率等指標衡量,美股中估值最昂貴的10%股票,多達四成來自3個產業,分別為藥物及生物科技、電腦硬件及器材,以及電腦軟件及服務。美國上市公司覆蓋多達24個主要行業,「超貴」股票卻分布於上述三個產業,足證此類「彩票股」於板塊上何等集中。科網和生科股近日跌個四腳朝天,現在正是探討「彩票股」的適當時候。


市民投注六合彩,無非憧憬一朝發達,買的是一個極之渺茫的可能性(possibility)。即使最不切實際的人,相信亦不可能天真到以為花上十元八塊,便能換來一個發生概率高的機會(a high probability of happening)。

慎防成手「蟹貨」

正如六合彩投注人深知中獎機會微乎其微一樣,買入「超貴」且集中於兩三個板塊股票的投資者,心裏想必十分清楚,這些公司只有極少數能成為下一隻騰訊、蘋果或Google。然而,他們隨即想到,騰訊、Google不也有過寂寂無聞,就如今天市場上那些「彩票股」的日子嗎?唔賭唔知時運高,who knows?

許多讀者相信都有像老畢那樣的經驗,每天收到自稱投資顧問的電郵推介,焦點雖不一而足,但皆對準三數概念,比如物聯網、頁岩革命、新能源,以至無人駕駛飛機,把這些廣為人知的發展包裝成冰山一角,着力促銷The Next Big Thing。說穿了,此等「專家」殊無新意,所謂The Next Big Thing,不過聲稱「發現」較Bakken和Eagle Ford加起來還要大的頁岩能源產區,又或無人駕駛飛機如何深入國民生活的每個層面,諸如此類。

長篇大論並不足夠,要說服看官大解慳囊,「專家」下一步是舉出若干實例,再登幾段真假難辨的「用戶謝辭」,力求傳達「唔訂走寶」的訊息。卻其實,要在市場上找幾隻現成的「Jackpot股」,何難之有?從【附表】可見,2008至2013年,四隻沒有盈利、股價對銷售比率極高的生科和新能源股,俱有過一年狂升5倍至15倍的紀錄。「專家」拿這些已「派彩」的「彩票股」誘使投資者訂閱其服務,白付訂費事小,在最不適當的時候買入成手「蟹貨」事大。

換個形式接火棒

數據顯示,若把估值最昂貴(相對盈利/銷售,市場期望最高)的10%股票視作「彩票股」,以美國上市公司為準,自1963年以來年均跑輸標普500指數8.5個百分點。與上述四個「Jackpot股」例子相反,假設閣下自1963年以來每年買入一籃子「彩票股」,隨後一年多達六成股份變「蟹貨」;餘下四成雖錄得升幅,惟1963年至今投資組合整體年均回報僅1.5%,遠遜標普500指數同期每年約10%的升幅。

理性投資者對估值瘋狂的板塊自然敬而遠之,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閣下聽從畢非德忠告,被動地買入標普500指數基金,亦難保不跟隨心存僥幸者一起「追夢」,理由是標普500按市值定權重,動力十足的強勢股佔比自動上調,個市癲起上來,閣下換個形式接了火棒,可能也懵然不知。


放大圖片

(彭博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

No comments: